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涎腺腺癌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deno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
拚音 XIANXIANXIANAI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内分泌腺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涎腺腺癌是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以腮腺癌为最多见,可占腮腺肿瘤的1/4左右。其次为颌下腺癌和腭部的小涎腺癌,颌下腺和小涎腺肿瘤中约有1/3—1/2左右为恶性肿瘤。舌下腺肿瘤几乎全为恶性。常见的涎腺癌有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恶性混合癌、腺癌和未分化癌等。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常见的涎腺癌有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恶性混合癌、腺癌和未分化癌等。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发生在腮腺最多,其次为腭部、颌下腺和下颌磨牙后区的小涎腺,偶见于颌骨。肿瘤主要由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可向上述两种细胞演变的中间细胞所组成。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将粘液表皮样癌分为高分化的低度恶性,中等分化的中度恶性和低分化的高度恶性三种类型。腮腺癌多为低度恶性,而中度恶性多见于小涎腺。低度恶性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颇似混合瘤,但病程较混合瘤短,多数表现为数年缓慢增大的肿块,质偏硬,边界不清楚,与深层组织可有粘连,活功度较小,发生在腭部及磨牙后区者,可有囊性变,质地偏软,甚至出现波动感,表面粘膜呈紫蓝色,粘膜下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而被误认为血管瘤粘液囊肿。 涎腺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或圆柱型腺癌。多见于小涎腺和颌下腺,腮腺较少见。肿瘤主要由导管型细胞和肌上皮细胞组成,瘤细胞排列成形状和大小不等的团块,团块中央可含有许多圆形或卵圆形空隙,形如筛孔状,此即为筛状型腺样囊性癌,此外,尚可排列成管状型或实体型等。肿瘤生长较缓慢,平均病程为2—3年,浸润性强,显微镜下常见有神经累及,肿瘤常沿血管神经束向远处扩展,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和骨的浸润。 涎腺腺泡细胞癌:过去称为腺泡细胞瘤。肿瘤来自浆液性腺泡细胞,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具有特征性的嗜碱性颗粒状胞浆、核小、染色深,偶见核仁,核分裂罕见,瘤细胞排列成片块状或腺泡状,与胚胎性涎腺组织的终末腺泡和胚芽相似,其病理组织表现为细胞形态的一致性和高度分化,故过去认为是良性肿瘤,但临床上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如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且可发生转移,故应认为是涎腺癌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形态学的表现与临床生物学行为的不一致是腺泡细胞癌的一个特点。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这些肿瘤都是涎腺的高度恶性肿瘤。呈实质性,质偏硬,边界不清、固定,增大后可累及皮肤发生破溃、出血等或累及神经引起面瘫等症状。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涎腺癌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作出诊断,涎腺造影,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CT和MRI扫描等均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确定病变累及范围。手术时均应作冰冻切片或快速切片以确定组织学类型,并根据肿瘤组织学类型决定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粘液表皮样癌:可因食物摩擦或咀嚼食物发生破溃,流出粘性分泌物。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极少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较少见,其临床表现和生物学行为与鳞状细胞癌相似,且可广泛累及邻近组织,并向颈部淋巴结转移。
涎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常沿血管神经束向远处扩展,同时伴有周围软组织和骨的浸润,临床上可出现早期的神经受累症状如疼痛、麻木感、面瘫、舌下神经瘫痪等症状,发生在腭部腺样囊性癌最多见,可累及硬腭骨质引起穿孔。肿瘤可因食物摩擦咀嚼出现破溃,出血,影响进食和说话。
涎腺腺泡细胞癌:多见于腮腺,颌下腺和小涎腺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可见于上唇、颊和腭部。偶见于双侧腮腺,是仅次于腺淋巴瘤而为双侧腮腺可同时发生的肿瘤,也是可见于儿童的恶性涎腺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呈实质性、有界限、质地偏硬,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有包膜但不完整。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呈实质性,质偏硬,边界不清、固定,增大后可累及皮肤发生破溃、出血、局部可有疼痛,约有10%病例可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面瘫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粘液表皮样癌: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呈局部浸润性生长,极少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较少见,可广泛累及邻近组织,并向颈部淋巴结转移。彻底手术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手术不彻底,极易导致复发。 涎腺腺样囊性癌:血路转移,特别是肺转移更为多见,颈部淋巴结转移较少见,仅15%左右。即使发生肺转移,常可带癌生存数年。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一样,由于其病程发展慢,而被误认为良性肿瘤。但其具有高度浸润性,可累及骨质,肿瘤的复发常同时出现肺部转移。 涎腺腺泡细胞癌:局部切除或作肿瘤剜出术,复发率可达66.7%。作全腮腺切除者,复发率为9.5%,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 恶性混合瘤、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病程短,平均为数月,病情发展快。约有10%病例可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其预后更差,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晚期及复发者可出现血行转移。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要点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化学和放射治疗。主要有根治性全腮腺切除术、颌下三角清扫和腮颈联合根治术等。面神经切除后可作神经移植,以重建面神经功能,常用有颈浅神经和腓肠神经。腭部小涎腺癌则作上颌骨次全或全切除术。
粘液表皮样癌:原发肿瘤的彻底切除是治疗低度和中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的关键,对放射治疗不敏感,彻底手术预后良好,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手术不彻底,极易导致复发,腮腺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原则上可作保留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但与肿瘤贴近或有粘连的神经分支应予切除,同时作面神经吻合或移植以重建面神经功能。除非颈部已有转移,一般不需作选择性颈淋巴根治性切除。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应按照涎腺鳞癌的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如作腮颈联合根治术,术后需辅以放射治疗。
涎腺腺样囊性癌:初次治疗必须彻底,广泛的根治性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发生在腮腺应作包括面神经的根治性全腮腺切除,并注意沿面神经总干的追踪切除,直至神经切端冰冻切片显示肿瘤阴性为止。颌下腺、腭部的腺样囊性癌应将贴近的骨质和血管神经束切除,大块肿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但术后亚临床状态肿瘤可辅以放射治疗。由于颈部转移率较低,不需作选择性颈淋巴根治性切除。
涎腺腺泡细胞癌:手术彻底切除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原则与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相同,局部切除或作肿瘤剜出术,复发率可达66.7%。作全腮腺切除者,复发率为9.5%,五年生存率在90%左右。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新加八味地黄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Chronic Adrena
 厚朴七物汤
 扁桃体肿大求助
 高血压漏诊三案
 槟榔饮(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见《普济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