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
拚音 |
YAYUANXINGGAIHUASHANGPILIU
|
别名 |
Pindbrog瘤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肿瘤,口腔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牙源性肿瘤,又称为Pindbrog瘤,主要发生在颌骨内,可能来自釉上皮残余,偶有发生在颌骨外的粘膜,则可能来自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无性别差异。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肿瘤多为实质性,可有囊变,颌骨外型则多为实质性,均无完整包膜。其组织学特点是:①瘤细胞呈多边形,排列成片状或巢状,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轮廓清楚,核大小不均,染色深,可见多核、巨核细胞,但极少见到核分裂;在瘤细胞团块内可见圆形嗜酸性的均质性物质,即类淀粉样物质。②在此物质即淀粉样变性细胞内,或其周围常发生钙化,形成同心圆钙化小体,或融合成不规则钙化团块。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2/3发生于下颌骨,最常见为磨牙及前磨牙区,骨外型则多见于颌骨前部的牙龈,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肿瘤质偏硬,瘤区可有缺牙。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显示骨皮质膨胀变薄,呈单囊或多囊透光区,其中尚可见到多少不等的不透光斑点或团块,瘤内常有埋伏牙,与牙源性钙化囊肿极易混淆。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具有局部浸润性,手术不彻底可致复发。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原则与“造釉细胞瘤”相同,应在瘤外0.5cm处切除。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