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胰升糖素瘤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glucagonoma
拚音 YISHENGTANGSULIU
别名 胰高糖素瘤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内分泌腺肿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胰升糖素瘤,起自胰岛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过多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皮疹、糖尿病等临床综合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男女之比约1:2,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20—73岁)。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胰高血糖素瘤的诊断标准:
1.女性,45岁以上多见,原因不明的移行性、坏死性皮肤损害(红斑、丘疹、疱疹、痂,愈合后色素沉着),反复发作,尤以下腹部、腹股沟和会阴部为主。
2.原因不明的消化道不适,特别是腹泻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3.部分患者血糖升高,尿糖阳性,呈糖尿病样临床表现。
4.低氨基酸血症,胰岛素水平常升高。
5.没有肝病或门脉梗阻,在非应激状态时,血胰高血糖素水平超过75μg/L即750pg/ml(正常值不超过5μg/L即50pg/ml)。
6.在应激状态下血胰高血糖素超过1500pg/ml。
7.如肝脏肿大则提示可能有肝转移。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胰升糖素瘤大多数为恶性。伴肝转移。少数为良性,常无症状。恶性者占88%。中国仅有少数病例报道。胰尾、胰体及胰头均可发生,但以胰尾多见,偶可发生在十二指肠近端或肾脏。
临床表现仅见于恶性肿瘤,起病较慢,病程较长,即使有肿瘤转移,平均约10-12年。主要症状有:①坏死性迁移性红斑。riJ见于面部、下腹、会阴、臂部及肢体远端皮肤。开始时由带鳞屑的斑疹变为立疹,继而中心起疮,迅速破裂,留下渗液面或结痴。皮肤损害往往中心愈合而向周围扩展,有明显的边缘。愈合后留下色素沉着。一批病灶愈合时,新病灶又起,可自发性加重或缓解。皮肤损害的发生和氨基酸减少、缺乏等因素有关。②约1/3病例同时发生舌炎、口腔炎、口角干裂。③体重明显减轻。④正色性、正常红细胞性贫血常见。⑤大部分病人有轻度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大都能用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少数需胰岛素调节,无发生酮症酸中毒倾向,可能由于胰岛B细胞能代偿性分泌胰岛素所致。偶尔肿瘤破坏胰腺的大部分,需较大剂量胰岛素治疗。(6)血浆氨基酸降低,胆固醇降低,酮体轻度增高,游离脂肪酸正常。(7)腹部肿块及有关的症状。血管造影、超声检查、CT扫描等有助于肿瘤定位。(8)嗜睡、语言迟缓、情感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改变。(9)易发生暴发性感染。(10)血小板凝聚性增高,可出现血栓形成。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浆免疫放射性胰升糖素(IRG)增高,其中IRG的分子量以3500及 9000为主,无应激者>750pg/ml,应激时>1500pg/ml才有诊断价值。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
1.伤口愈合良好。
2.皮肤损害消失。
3.血胰高血糖素水平降至正常范围。
4.体重增加。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为手术切除肿瘤,转移病灶化疗效果不佳。局部应用皮质激素有助于控制皮肤炎症。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泄泻
 清肺散(《便览》卷四。)
 大效丸(《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好消息:师承人员实践技能不再考西医
 紫金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二。)
 请教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