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ul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
拚音 |
WAIYINSHANGPINEILIUYANGBINGBI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是一组女阴病变,包括女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在女阴慢性炎症、神经性皮炎、女阴增生型营养不良和湿疣的基础上发生,与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2)、巨细胞病毒等感染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绝经后妇女。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女阴上皮不典型增生时,镜下见上皮过度角化,或角化不全,鳞形细胞增生,核增大深染,核分裂相增加。初期染色质凝集,发展到重度时染色质粗而个规则,核浆比例失调,细胞核及细胞膜不规则,细胞排列紊乱。根据异型细胞占据整层上皮的厚度,分为Ⅰ级(轻度,不典型细胞局限在上皮的下1/3,表面细胞成熟且正常)、Ⅱ级(中度,不典型细胞局限在上皮的下2/3)、Ⅲ级(重度,上皮成熟很少,不典型细胞几乎达表面,表面仍有角化))不典型增生。如异型细胞占整层鳞状上皮,但基底膜完整,称原位癌或上皮内癌。原位癌的周围常伴有不典型增生,病变常超过肉眼看到的范围。病灶常为多发性,可单个或弥漫性存在,外观丘疹状、斑块状或乳头状,呈白色、粉红色或深褐色,病程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无变化,也可发展为浸润癌。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鲍文病亦是一种女阴鳞形细胞原位癌,其特征为病灶呈暗红色粗糙斑,边界清楚而不规则,表面有痂,去痂后见到肉芽组织和渗出面,似湿疹或浅表溃疡。以上两种原位癌的生物行为相同,主要症状是瘙痒。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本病诊断和病变范围的确定有赖于可疑病灶的组织活检。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女阴原位癌的治疗以单纯性女阴切除为妥。如患者年轻,病灶局限,可缩小切除范围作扩大局部切除,皮肤切缘应距离病灶至少5mmo切除的标本边缘作冰冻切片,如边缘有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应再扩大切除范围。如病灶分散或位于不便于切除的部位,则可作激光、冷冻治疗,缺点是治疗后留有坏死溃疡,愈合较慢,近年,在多中心病灶、切除部位较广时,从臀部或大腿内侧取相应大小的整块皮肤作厚片植皮,效果较好。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