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mor of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
拚音 | GANYIHUFUBUZHONGLI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胆总管穿过十二指肠肌层时,和主胰管汇合形成共同通道,称为肝胰壶腹,经十二指肠乳头与肠腔相通。肝胰壶腹(简称壶腹)包含有十二指肠、胆总管和胰管三种成分的粘膜上皮。壶腹部肿瘤则是由这三种粘膜上皮发生的肿瘤。 壶腹部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壶腹部良性肿瘤极为罕见,多为乳头状瘤。一般认为,乳头状瘤是癌前期病变。壶腹部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癌,其发病率约为胰腺癌的1/3。壶腹癌多为乳头状癌,约1/3为浸润癌;在非乳头状癌中,多为浸润癌。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凡有上腹痛或闷胀不适,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并有转氨酶、ALP、γ-GT增高而病因不明者,即应高度怀疑壶腹部肿瘤。钡餐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充盈缺损或粘膜破坏。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胆总管、胰管扩张,甚至胆总管下端肿瘤影象。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并可直视下取活检,对确诊颇有价值。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乳头状瘤的瘤体一般不大,可引起轻度胆道功能障碍或胰管、胆管梗阻,临床表现类似胆道结石或壶腹癌。 壶腹癌除侵及十二指肠外,局部侵反邻近器官者并不多见,但晚期癌则可侵及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并可转移至肝、腹膜和网膜,约1/4病例可有淋巴结转移。壶腹癌的病程发展较慢,故其预后较胰腺癌和胆管癌为好。黄疸是壶腹痛最常见的症状,约90%的患者出现,表现为进行性、稳定性、波动性和梗阻性。当肿瘤破溃脱落,减轻了胆总管梗阻和继发性胆道炎症时,黄疸发生波动,也可消失一段时间。当肿瘤引起胰、胆管梗阻,以致管腔内压力增高时,可引起腹痛。腹痛也是壶腹癌的常有症状,约占40%—50%,可呈持续性闷胀痛或阵发性剧痛,多位于中上腹或右上胺,进食后可诱发或加重腹痛。无痛性黄疸者约占病人总数的40%。部分患者虽无腹痛,但进食后可有上腹饱胀症状。约50%患者可有发热,发热可突然发生,伴寒战及黄疸加重,体温高而持续时间短,但易反覆,间歇期可长可短;少数患者可有持续低热,甚至可无发热主诉。壶腹癌尚可有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皮肤瘙痒等症状。晚期患者可有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引起脾大和腹水。胆囊肿大对壶腹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上约有70%患者能扪及胆囊,手术中则有95%以上患者可发现有胆囊肿大和胆总管扩张。但未扪及胆囊者不能排除壶腹部肿瘤。约50%患者有贫血,70%患者粪隐血试验阳性。肝功能试验以转氨酶、ALP、γ-GT的增高较为明显。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钡餐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可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充盈缺损或粘膜破坏。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胆总管、胰管扩张,甚至胆总管下端肿瘤影象。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并可直视下取活检,对确诊颇有价值。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胰腺癌、黄疸型肝炎、胆石症、原发性肝癌、慢性胰腺炎等疾病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胰头、十二指肠whipple切除术是根治壶腹部恶性肿瘤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率可达70%90%,术后五年生存率约为30%—50%,最长者术后可生存20年以上。良性乳头状瘤一般采用经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或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切除术。有恶变者应争取行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