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cervical vertebrae
|
拚音 |
JINGZHUIHOUZONGRENDAIGUHUA
|
别名 |
OPLL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与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引起颈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损害和四肢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病因不明。创伤及炎症学说均缺乏论据支持。可能与慢性劳损有关。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影响神经根的机会很少。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日本人的发病率高,曾被称为日本人病。中国有学者报道发病率为0.54%。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本病的病理改变是沿颈椎后纵韧带的分布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组织。在椎间盘部位的骨化往往被纤维软骨样组织所隔断,呈节段状骨化。本病可使椎管狭窄,重者可压迫脊膜和脊髓。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有症状者以脊髓受压为主,表现为两上肢的感觉运动障碍,甚至肌肉萎缩,握力减弱,不能作精巧动作。四肢腱反射亢进,往往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Hoffmann及Babinski征阳性。 下肢有痉挛恶性瘫痪,步态笨拙,并有膀胱功能障碍及性功能低下。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检查可见沿颈椎椎体后缘有索状或间断片状骨化阴影,侧位断层X线片更为清楚。病变好发于颈椎1—5,大致可分为四型:①连续型。②间断或节段型。③混合型和④孤立型。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按症状轻重而定。症状轻者可用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药,以及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治疗;若以椎管狭窄为主引起脊髓病变者,则采用广范围的椎板切除减压术;若以下颈椎脊髓型颈椎病为主者,则宜采用前路病变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