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rug dermatitis of penis |
拚音 | YAOWUXINGYINJINGPIYAN |
别名 | 中医:中药毒,风毒,热毒,湿毒疱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男性生殖器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药物性阴茎皮炎又称为药疹,其发病部位在阴茎,是药物性皮炎的一种类型。其病的特点是与应用某些药物相关。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大多是由于禀性不耐,邪毒内侵发于皮肤而造成。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变态反应是引起药物性皮炎的主要机理。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体内高分子载体(蛋白质或多糖类)结合形成不可逆的共价键时成为完全抗原,进而引起抗体产生。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于用药后4天~20天)病人即处于敏感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一旦处于敏感状态,往往保持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因此,如再给予同样的药物,机体就会在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内发生变态反应。与变态反应相关的除了机体的因素以外,还与药物的分子结构有关,同类药物,由于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可以交叉过敏。如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过敏者也应避免应用其他的磺胺类药物。另外,过量反应也是引起药疹的一个原因,即短时间内用大量药物,或长期过量应用药物,引起药物蓄积而致病。一些人虽然用药量正常,但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肝肾功能障碍,药物的解毒及排泄功能较差,而引起了相对过量反应同样可以致病。 |
中医病机 | 多由禀性不耐,机体与某种药物有特殊的变应性关系,加之湿热内蕴、药毒与风、热、湿等邪气蕴蒸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若药毒侵袭机体,邪毒化热,血热生风,侵袭肌表则发生瘙痒,灼热感、风团等;热蒸皮肤则发生丘疹、红斑等;药毒与湿邪交作,蕴发皮肤则发生水疱、糜烂、渗液;药毒郁而化火,火毒炽盛,外伤皮肤,内攻脏腑,热入营血而致气血两播,则出现高热、神昏、大汗、大渴等症;火热之邪一则燔灼营血,二则耗伤阴血,而致阴血虚损,则发生皮肤干燥、脱屑等损害。因此,本病早期以火热、湿毒、邪实为主,而后期则以气阴两伤,正虚为主。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分清虚实本病初期以风热、湿热、血热、火毒等表现为主,属实证。后期则阴血耗伤;气阴两虚,属虚证。也有个别患者虚实挟杂,正虚邪实。 2.明辨病位本病外而皮毛,内伤脏腑,主要与肝、脾、心脏有关。 3.细审寒热本病以热症为主,寒象不多见。 4.洞察转归如调理得当,病情渐愈者为顺,反之,火毒内陷,逆传心包,热扰神明而出现神昏谵语者病情危重。个别严重病人甚至会导致死亡。 (一)风热证 1.临床表现:阴茎部皮肤有红斑,来势较快,掀热作痒,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 2.证候分析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发为红斑,来势快,焮热作痒皆为风象;卫表失和故恶寒发热;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则鼻流浊涕,塞涩不通。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二)湿热证 1.临床表现:阴茎皮肤肿胀、潮红、水疱、糜烂、渗液,伴有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下注阴器,故局部肿胀、潮红、水疱、渗液;湿浊内阻故胸闷、纳呆;大便溏薄也为脾虚有湿之表现。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皆为湿热内停之象。 (三)血热证 1.临床表现阴茎皮肤发红,颜色鲜艳,甚或有血疱、糜烂,伴口干、心烦、尿赤、便干。苔薄舌红,脉数。 2.证候分析血热邪毒蕴于肌肤故皮肤红色鲜艳,与湿邪交作可见疱疹、糜烂等。热邪灼伤津液故口干;热扰心神则心烦;尿赤、便干、舌红脉数皆为热象。 (四)火毒证 1.临床表现:阴茎肿胀、发红、有疱疹,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便秘等,舌红蜂,苔黄腻,脉弦滑洪数。 2.证候分析:火毒炽盛,外伤皮肤故见局部肿胀、发红、疱疹等;内攻脏腑则病人病情危重,高热、烦渴为毒热内盛的表现;火毒攻心,热扰心神则神昏谵语;便秘、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皆为毒火内蕴之象。 (五)气阴两伤证 1.临床表现:在药疹后期阴茎皮肤脱屑、粘膜剥落、伴神疲乏力,纳呆、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苔光剥,脉细数。 2.证候分析:热毒之邪侵扰机体,日久的伤阴液,阴虚血燥,肌肤失于濡养故脱屑、剥落。热病后期,气阴两伤故神疲乏力、口干唇燥,脾胃虚弱则纳呆;舌红少津、苔光剥,脉细数皆力气阴两伤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其病的特点是与应用某些药物相关;病性多属风热、火毒,兼以湿浊为患:病位内而脏腑,外而皮毛。症状全身症状由于药物影响的脏器、组织、器官及程度、范围等不同而有差异,因此症状多样,表现复杂,但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内用药引起的,第1次多在4天~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的常在24小时以内发生。局部症状多为阴茎有痒、痛感,灼热感,摩擦时更加剧烈,甚至影响正常活动。 |
体征 | 体征局部体征因不同类型的药疹而各异。 1.固定性红斑初起为1个或数个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直径1cm~2cm甚至3cm~4cm,边缘浮肿较明显,呈鲜红色,中央暗红或呈紫色,重者红斑上可发生大小不等的水疱,疱破后糜烂面常为暗红色,将愈时糜烂面呈鲜红色,经一周左右结痂,愈后不留瘢痕,但留有明显的色素沉着,呈紫黑色或灰黑色斑,可持续数月致一年以上不退。阴茎药疹严重时,龟头、包皮可以重度水肿,大片糜烂伴浆液渗出,另外发生在包皮龟头部位时,水疱常常破溃,继发感染而形成浅表溃疡。本病皮疹具有固定性特点,即在第一次发疹后,如再服同一药物,常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在原处又出现同样皮疹,其它部位可有新的皮诊出现。每发一次,皮疹消失后的色素沉着更加显著。 2.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本病较少见,但症状典型,发病急骤,局部皮损与全身皮损同时出现,皮肤突然出现弥漫性红斑,数日内红斑上出现大疱,疱壁松弛,疱内为澄清的液体,疱壁易破裂而使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糜烂,犹如烫伤。若无感染,经10天左右皮损开始回消,疱内液体渐渐吸收,而后坏死的表皮开始脱落,糜烂面的表皮可渐修复。其他类型的药物性皮炎,侵犯阴茎的机会相对较少。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1.血白细胞可略有增高,伴感染者可明显增高;部分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而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极低或者为零。2.用比浊计测定患者是否对某药过敏。方法是将可疑药物加于患者血清中,从低浓度测起,逐渐增加浓度,用以测定各稀释度血清的混浊度,然后画出曲线,对照组血清可逐渐澄清,而过敏血清则出现混浊。3.其他由药物反应引起的各脏器受损等情况可分别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但仅作观察药物反应用。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临床中要与阴茎部位的其它伴有皮疹、皮损的疾病鉴别,如包皮龟头炎、硬下疳、软下疳、接触性皮炎等。本病的特点为发病前有用药史,第1次用药者有一定的潜伏期,多在用药后4天~20天内发生,重复用药者常在24小时内迅速发生。皮肤试验(划痕和皮内)有时可呈阳性反应。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本病初期火热为患,凡阴虚内热或有实火湿热之人,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以防火热久留体内的伤阴液,对疾病康复不利。而脾胃虚弱之人宜保护胃气,一味用寒凉直折之药,恐伤人之脾胃。本病若能适时调治,大部分预后良好。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一)西药治疗 1.抗过敏药苯海拉明25mg,每日3次;扑尔敏4mg,每日3次;克敏嗪50mg~100mg,每日3次。 2.拮抗药物青霉素引起的药疹,可选用纯青霉素酶80万u,溶于2ml蒸馏水内肌注,连用数日可使血中青霉素消失,失去抗原性。 3.激素类药严重反应或有发热及脏器损害时,可考虑用氢化考的松200mg/d~400mg/d,或地塞米松5mg/d~15mg/d。 4.促进排泄静脉滴注10%葡萄糖1000ml/d~2000ml/d,或加维生素C1g~3g,争取24小时内连续滴注,通过利尿作用促进药物排泄。 5.支持及对症治疗对严重的药疹,尤其是造成全身损害的宜加强支持疗法,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血浆等,对于有不同病变的病人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 (二)药物外治 1.局限性者适当外用皮质激素软膏。 2.糜烂渗出多者用缓和的湿敷剂如3%硼酸溶液。 3.轻度糜烂者用凡士林油纱条或紫草油纱条包扎。 4.三黄洗剂外搽。 5.青黛散干扑。 6.脱屑期用麻油或清凉油乳剂外涂保护皮肤。 |
中医治疗 | 治疗本病首要的是法除致敏原,即找出过敏的药物,并及时停用,然后分初、后期论治。初期宜散热、除湿、凉血、解毒;后期当益气养阴、健脾和胃等。 一、辨证论治:本病多采用分证论治的方法,常见证型有风热证、湿热证、血热证、火毒证、气阴两伤证等几种。 (一)风热证 治法祛风清热。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薄荷疏散风热兼以清热解毒;牛蒡子、芦根、蒲公英重在清解;竹叶清热利尿使热邪从小便而出。热重者加栀子,瘙痒较甚者加自藓皮、地肤子。 (二)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四妙散加减,方中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薏苡仁利尿法湿;湿重者加茵陈、萆薢;热重者加蒲公英、地丁、土茯苓等。诸药合用,使下焦湿热得除。 (三)血热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方药清营汤加减。方中生地清营凉血;元参、麦冬配生地以养阴清热;金银花、连翘、黄连清热解毒;竹叶清心利尿。湿象重者可加黄柏、苦参燥湿清热;血热症较重者可加丹皮、赤芍、紫草加强清热凉血之功。 (四)火毒证 治法清营解毒,养阴泄热。方药清营汤加减。此证火毒较甚,宜加强泄火解毒之功效,常用黄连、黄柏、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对于瘀热发黄者可加茵陈、大黄以法湿退黄;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羚羊角等清心泻火。 (五)气阴两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竹叶、石膏清泄余热;人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甘草、粳米和中养胃。若热象仍重者加黄柏、栀子等;若阴伤重者可加石斛、天冬、生地等清热养阴;若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皮损处勿用水浸泡,禁止搔抓。(2)忌食鱼虾及刺激性食品。(3)多饮水以利药物排泄。(4)对于药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宜采用暴露疗法,不宜包扎。 |
康复 | |
预防 | 对患过药疹的病人,医务人员应向其交待清楚,避免再次应用致敏药物。在接待初诊病人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主要是药物过敏史。杜绝乱用药物。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用前做过敏试验。一旦发现局部红斑、瘙痒等,应立即停药观察。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