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istula of breast(TCM) |
拚音 | RULOU(ZHONGYI) |
别名 | 乳漏、乳晕部瘘管,西医:乳房瘘管和窦道。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以乳房或乳晕部见瘘管,时流脓水或乳汁,久不收口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乳瘘是因乳痈、乳发、乳痨等病溃破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瘘管。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多先有乳痈、乳发、乳瘩等病且溃口较小。 2.疮口反复流脓水或乳汁,久不愈合。 3.日久管道僵硬,扪之有条索状硬结。 4.瘘管造影,有利于了解管道走向。 5.分泌物或脓水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乳痨: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不易收敛,可后遗成乳瘘。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1.热毒蕴结证:乳房肿胀灼热,疮口红肿热痛,或溃流黄稠脓液,恶寒发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托毒排脓。透脓散加银花、连翘、败酱、公英、柴胡等。 2.正虚毒恋证:素体虚弱,或久患疾病,溃口反复流脓水不愈,管道硬结,口干欲饮,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青蒿鳖甲汤加王不留行、皂刺、山甲、黄芪、银花等。外治及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药线疗法:先用五五丹药线插入篓管内,待管壁腐蚀后再用生肌散药线插入瘘管内。 2.切开腐蚀疗法:对较浅的瘘管宜将瘘管全部切开。然后先用八二丹撒布疮面,以腐蚀管壁组织,后用生肌散以生肌收口。 3.切开挂线疗法:对较深的瘘管,宜切开皮肤后再用橡皮筋挂线。 4.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乳瘘之名出《诸病源候论·发乳瘘候》:"此谓因发痈疮而脓汁未尽,其疮暴瘥,则恶汁内食后更发,则成瘘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