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emiplegia after apoplexy(TCM) |
拚音 | FENGFEI(ZHONGYI) |
别名 | 喑痱,西医:失语症,中风后遗症。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以中风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风痱指多为中风之后,风痰内扰,瘀阻经络,或肾虚精亏所致。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具有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等病史。 2.经过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神志清醒后,遗留有语言謇涩不利,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或双手笨拙,动作失灵,站立不稳,步履不正,躯体晃动,手足振颤,思维迟钝,健忘,可有偏盲、复视,智力减退,或神志恍惚,或昏糊等症状。 3.病理反射可呈阳性。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口僻:虽有口眼喎斜,面部麻木等症状,但无中风病史,亦无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 2.肌痿:无中风病史,亦无口眼喎斜、语言不利等症状。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一)辨证论治: 1.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头痛眩晕,胸脘痞闷,咳吐痰涎或喉中痰呜,语言謇涩,苔白腻,脉弦滑。祛风化痰。神仙解语丹加减。 2.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謇涩,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有瘀点,脉细涩。益气行瘀。补阳还五汤加减。 3.肾精(气)亏虚证: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肢体软弱,半身不遂,舌淡,脉弱。补肾益精。地黄饮子去肉桂、附子,加木蝴蝶等。 4.肝肾亏虚证:语言謇涩,肢体瘫痪,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肉削肤燥,舌淡,脉细弱。补益精血,虎潜丸加减。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风痱病人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长期卧病床榻,应注意护理,加强营养,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防治褥疮。 2.积极防治引起中风的原发病,防止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的再次发生。 3.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失语可针刺哑门、上廉泉、臀风等穴。偏瘫可针刺夹脊、肩三针、曲池、内关、合谷、腕骨、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等穴。: (2)耳针疗法:取皮质下、脑点、心、肝、肾、神门及瘫痪相应部位,3~5穴/次,中等刺激,15~20分钟/次。 (3)头针疗法:取对侧运动区为主。 (4)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按病状取穴,进行穴位注射。 4.配合按摩、气功、肢体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5.可用大活络丸、灯笺花草素片等口服,亦可用水蛭粉,2~3g/次,2次/日,口服。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风痱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痱之状,身体无痛,四肢不收,神智不乱,一臂不随者,风痱也。”《素问·脉解》有暗痱之名:“内夺而厥,则为暗痱,此肾虚也。” 《圣济总录》曰:“喑痱之状,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