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richomycosis axillary
|
拚音 |
YEMAOXU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杆菌性皮肤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腋毛癣是一种腋部和耻骨部毛发的感染病。过去认为本病是一种纤细奴卡菌感染,现又分离得微小棒状杆菌。细菌生长在毛发表皮细胞内与细胞间,很少累及皮质。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有人在同一患者皮损上分离到3种不同的棒状杆菌,故本病的病原菌不止纤细棒状杆菌一种。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本病发生于气候温和炎热季节,不受种族和性别的限制。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损害表现为腋毛或阴毛的毛于上有黄、黑、红色集结物,质地坚硬或柔软,呈结节状或较弥漫围绕毛干。毛干失去光泽、变脆、易折断。毛根和皮肤不受累。由于集结物颜色的不同,可使局部汗液及衣服着色,染成黄色、红色或黑色。以前两者较多见黑色最少。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10%氢氧化钾液涂片检查,在集结物内可见有精细短小的革兰阳性杆菌。如为红色或黑色时,在棒状杆菌中混有成群的球菌,此种杆菌可在37℃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培养前毛发必须用70%乙醇消毒。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阴虱和发结节病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方法是剃去受累的腋毛或阴毛局部外用水杨酸苯甲酸软膏或1%甲醛(福尔马林)乙醇溶液。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