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fantile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
|
拚音 |
YINGYOUERHEGUGUSUI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口腔科疾病,骨髓疾病(儿科)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婴幼儿颌骨骨髓炎(infantile osteomyelitis of thejaws)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婴幼儿颌骨感染。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婴儿颌骨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与成人不同,故发病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也有差异。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见的病因为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草绿色链球菌及四联球菌等的混合感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临床上较少见。
|
发病机理 |
感染途径以血源性感染为主,经由产道、脐带、皮肤等处的病灶传播至颌骨。此外局部的接触感染如母亲的乳腺炎、哺乳用具不洁等,婴儿患口腔粘膜溃疡、鹅口疮及牙跟损伤等均可直接感染。营养不良及对疾病的免疫力降低的婴幼儿易受到感染。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本病的诊断是依据年龄、病史、临床特点和x线检查等。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患儿突然发高热,并有烦躁不安、拒食及腹泻等。发病部位多在上颌骨,先出现眼眶周围肿胀,结膜充血,眼裂变小,严重时可有眼球前突,患侧的面颊及鼻唇沟部肿胀,鼻腔有脓性分泌物。口内相当于上颌乳磨牙区的颊前庭沟处有脓肿或瘘管形成,同时硬腭部也出现肿胀。内眦部脓肿穿破后亦形成瘘管。若治疗不及时,炎症转入慢性阶段后可有死骨形成及牙胚外露。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白细胞增多可达20109/L(2万/mm3)左右。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在急性期以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控制感染为主,如有脓肿形成应在口内切开引流。死骨形成后作死骨摘除并避免造成面部畸形。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