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dental fluorosis
|
拚音 |
FUYAZHENG
|
别名 |
氟斑釉症,斑釉牙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口腔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是地区性慢性氟中毒表现在牙齿上的一种症状,由于在牙齿发育期间患者从饮水或食物中摄取过量的氟,超过1mg/L即可出现氟牙症。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由于在牙齿发育期间患者从饮水或食物中摄取过量的氟。在6、7岁之前饮用含氟过高的水或含氟量较高的饮食如茶叶、海产物等所造成。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主要见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尤多见于6—10岁儿童。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其发生率与饮水中含氟量明显相关,一般当饮水中氟含量为0.5mg/L以下时,发生率仅约5%;氟含量为0.5—1.5mg/L时,发生率可达30%;氟含量为1.5—4mg/L时发生率可高达90%;氟含量超过4mg/L时发生率则可高达95%以上。
|
发病机理 |
本症多发生在恒牙,乳牙很少见,因乳牙胚胎时期和哺乳期只有少量的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氟牙症严重时同时可引起全身骨骼系统的改变。在牙齿造釉细胞演变发展的较早期,因受摄入过量氟的损害而发生釉质结构紊乱、变形、散在而不规则的钙化,釉质表面有色素沉着等病变,导致斑釉齿。在造釉细胞演变发展晚期,釉质发育完成后,造釉细胞已消失,摄入过量氟则不再形成斑釉齿。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Dean将氟斑釉症分为六类:可疑、轻微、轻度、中度、较重、重度。中国学者提出了较细致的三型九度分类法,即将氟斑釉症分为白圣型、着色型及缺损型,各型再分为轻、中、重三度,可较清楚地记录病变情况。白坐型斑釉齿,牙面显示晦暗不透明类似白粉笔未样白色,呈点状、块状或云雾状,由少量而逐渐增多,可累及全牙。着色型斑釉齿,牙面着色逐渐转变,由微黄到深黄而褐色,呈斑釉齿,牙面不平,出现浅表的凹陷和窝穴,边缘不规则,逐渐增大,融合并着色,部分病人可出现牙齿缺损。此外,可按受累牙齿的多少分级,Ⅰ级仅个别牙齿受累(大多为上下切牙),Ⅱ级累及多数牙齿(仅第2、3恒磨牙幸免),Ⅲ级全数牙齿受累。如自幼生长在氟病流行区(高氟地区),牙面呈白垩、着色、缺损等病变时即可诊断。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轻症者为部分牙齿(主要为上切牙)面上呈现白垩状斑块或轻度黄褐色斑纹。牙齿易磨耗;重症大部或全口牙齿均有类似改变,并有釉质发育不全或缺损。病变主要是侵犯牙胚成釉细胞,因此一般都是在6、7岁之前饮用含氟过高的水或含氟量较高的饮食如茶叶、海产物等所造成。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时应排除①营养不良性牙钙化不良症。②服四环素所致牙面着色(多呈浅黄色或灰色,有服药史)。③吸烟可致牙面呈褐色。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氟牙症的防治是改良水源或除去饮水中的氟,影响美观不大者,一般可不处理,对轻症要求治疗者可用化学脱色法将表层色素溶去,用氟化钠使釉质再钙化,再用紫外线照射。重症氟牙症有实质性缺损者可用套冠或桩冠修复。新近国内外多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氟牙症,对牙齿的形态和美观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