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颈筋膜间隙化脓性感染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yogenic infection of cervical fascial space
拚音 JINGJINMOJIANXIHUANONGXINGGANR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咽喉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颈筋膜由一些致密结缔组织所组成,它包绕颈部肌肉、神经和血管,于筋膜之间形成许多疏松结缔组织的潜在性间隙。发生于上述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称颈筋膜间隙化脓性感染,常见者有咽后隙(retropharyngeal)咽旁隙(parapharyngeal)、颌下隙(submental)感染等。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一、咽后隙感染:咽后隙位于咽后壁后方,介于颊咽筋膜和翼状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至上纵隔,两侧以较薄的筋膜与咽旁隙相隔。咽后隙感染的常见原因是鼻腔、鼻窦、增殖体和鼻咽部的感染经淋巴系扩散,引起咽后间隙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 二、咽旁隙感染:咽旁隙又称咽侧隙,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底部在颅底近颈静脉孔处,尖端向下,位于舌骨大角平面。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隙。多因其邻近组织急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如牙源性感染、急性咽炎、鼻窦炎等,引起咽旁隙感染。 三、颌下隙感染:颌下隙的前、外侧以下颅骨为界,上达口底粘膜,下为颌下腺区的颈深筋膜,后为舌根肌肉。整个间隙又以下颌舌骨肌为界,分为上下两部。颌下隙感染多起源于牙齿或牙周感染也可由口底部、舌根部、涎腺等处的感染所引起。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咽后隙感染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地区
人群 咽后隙感染常见于3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一、咽后隙感染: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症状
体征 一、咽后隙感染:由于咽喉部继发感染,发热持续不退,并逐渐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喘鸣,语音及哭声含糊不清,似鸭叫,有流涎。小儿因吞咽困难而拒食。
二、咽旁间隙感染:主要症状有高热、咽痛、吞咽困难、颈部肿胀、坚硬、压痛。严重者肿胀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伸延,后至颈深部将咽侧壁和扁体推向咽腔中央,有时出现牙关紧闭、张口困难等。
三、颌下间隙感染:主要症状为口底部肿胀、疼痛,口腔呈微张开状态,且伸舌困难、疼痛、不能吞咽,唾液外溢,严重者可出现喉部水肿,声嘶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道阻塞。
体检 一、咽后隙感染:咽部检查可见咽后壁正中或偏侧红肿,检查需小心,应慎防脓肿突然破裂而致窒息。颌下淋巴结常伴肿大,压痛明显。 二、颌下间隙感染:颈部检查可见颌下间隙有木板样肿胀,常为双侧性,可扩散至颈前下方,达锁骨处。严重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脓肿形成,局部波动感常不明显。
电诊断
影像诊断 一、咽后间隙感染:颈侧位X线摄片显示椎前有隆起的软组织阴影。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一、咽后间隙感受染:治疗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若间隙感染已形成脓肿,需及时在麻醉喉镜或直接喉镜下取仰卧头低位,先抽脓,再切开排脓。
二、咽旁间隙感染:治疗采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和颈侧途径切开引流术。
三、颌下间隙感染:治疗宜应用大剂量有效抗生素和颌下区切开排脓术。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穴,上脘
 赵锡武真武汤治水三法临证运用(转)
 刘寄奴散(《本事》卷六)
 胁痛
 第五卷 病论
 第一节 上古时期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