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
拚音 | YUANFAXINGKAIJIAOXINGQIANGGUANG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是一种具有眼压升高,视神经萎缩凹陷和视野丧失三大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眼病。是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病因尚不明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仍然开放,故称为开角型。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中国中青年患此病者亦不罕见。部分报道认为男性更易罹患,且视功能损害亦较严重。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在西方国家,开角型青光眼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类型约占4/5。但在中国则不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多见。在成人中,其发病率约为o.5%,45岁以后可高达2%。 |
发病机理 |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房水流经房角小梁schlemm管系统时,阻力增加,排出不畅,从而导致眼压升高,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公认。小梁Schlemm管系统的一些病理形态学上的改变,诸如小梁纤维的增厚和融合,内皮部小梁细胞外间质中"斑块"的沉积,小梁内皮细胞的减少和Schlemm管内壁大泡的减少等均被认为与外流阻力的增加有关。另外视神经乳头处的血流灌注压降低,乳头供血相对不足,视神经纤维对眼压升高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萎缩变性和视功能受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 1.起病缓慢,40岁以上,双眼发病,青光眼家族史。 2.头痛、眼胀、视力疲劳。 3.早期眼压波动大,24小时相差1.06kPa为阳性,中心视力可无变化。 4.视乳头杯盘比C/D>0.6.双眼相差0.2,乳头凹陷,血管迂曲,动脉搏动,青光眼晕,视神经萎缩。 5.视野有中心暗点,生理暗点扩大,翼状暗点,弓形暗点,周边视野缩小呈向心性,最终呈管状视野,直至失明。 6.前房深度正常,宽角;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应迟钝。 7.房水流畅系数小于0.13。 8.暗适应进行性减低。 9.饮水试验:眼压相差1.06kPa为阳性。 10.妥拉苏林试验:眼压相差≥1.2kPa为阳性。 具备1~8项即可诊断,兼有第9、10项即可确诊。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二)开角型青光眼 此型青光眼为慢性进行性房水排出受阻,而导致眼压增高或前段视神经病变。其主要特点为高低眼压状态下房角宽而开放、视杯扩大、视神经萎缩及典型的视野缺损改变。根据其眼压情况,一般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及低眼压性青光眼,以前者为多见。 1.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1)症状:早期往往无任何自觉症状,仅少数偶有轻微眼胀、头痛或视蒙等。中晚期因视野缩小而有行动不便,定位不准等,尤以夜间为甚。 (2)眼压:早期眼压不稳定,多间歇性增高,一天之内可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所以,只测一次眼压无意义,需作24小时眼压测定才有诊断价值。随病情进展,基础眼压逐渐增高。中晚期眼压多持续性增高。 (3)眼底:视杯增大是常见体征之一。杯盘比值常超过0.6或两眼之差超过0.2。其视杯改变是进行性的,最常见的表现有:局部扩大、颞侧无褶(视杯扩大从颞侧开始,使盘沿组织丧失)、天桥样杯(视杯加深,但视乳头前界膜未破,其血管行经未变,跨越在深杯之上)、形态杯大于颜色杯并有淡色凹(形态杯内颜色未完全变为苍白的区域)、穿凿杯缘(杯的边缘呈潜行状,表现为血管屈膝状、断续、移位),以及双眼视杯大小形态不对称等,晚期青光眼可发展为“豆荚杯”,表现为视盘完全凹陷,无盘沿组织,残留血管在视盘边缘、弯曲,形似豆荚。视盘周围的改变有:裂片状出血、不均匀萎缩、淡色晕轮、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 (4)视野:特征性的视野改变是诊断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之一。早期视野缺损有中心外暗点、鼻侧阶梯状暗点及弓状暗点等;中期改变可有环状暗点、鼻侧视野缺损及向心性视野收缩等;晚期主要有管状视野和颞侧视岛。多数青光眼可依此视野改变分为早、中、晚期。 (5)前房、房角及瞳孔: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正常,房角为宽角,且高低眼压时对比无变化。 瞳孔正常或有时略大,对光反应常迟钝。 (6)眼压描记:房水流畅系数逐渐降低为本症的基本改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单独检查不能确定诊断,但对了解房角功能情况、治疗效果及选择手术有一定的价值。 (7)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常表现为视乳头低荧光、局限性荧光充盈缺损,多在视乳头上、下极近边缘处,并与视野改变相关。 2.低压性青光眼(正常眼压青光眼):系指眼压在正常范围、视盘有青光眼视杯及典型的青光眼视野改变的一类青光眼。 (1)早期绝大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个别可有眼胀、视物易疲劳等不适,中晚期可有中心视力减退。多数患者曾有心血管疾患、暴发性肠胃道出血、心肌梗塞、血压突然下降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眼内动脉供血不足的全身性疾病。 (2)眼压:需多次测量24小时眼压,最高值应在2.79kPa以下。测眼压时要排除巩膜硬度的影响,若用压陷式眼压计,应测矫正眼压。最好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 (3)视盘检查:视盘改变同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但常视盘颞沿组织丧失先于凹陷扩大出现,视盘苍白比凹陷更为显著,视盘出血也较多见。 (4)视野检查:呈进行性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在早期视野缺损可出现在注视区5。范围内,所以较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更早累及中心视力。 (5)眼压描记与房角:约40%~50%的患者房水流畅系数低于0.2,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房角为开角。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经药物治疗或手术后,眼压及24小时眼压波动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创口愈合。 2.好转:术后眼压降低,但仍需用药物,才能使眼压及24小时眼压波动接近正常范围。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主要在于及时降低眼压。药物降压应首先考虑,常用的局部滴剂有1%匹鲁卡品每日3-4次。0.5%噻吗洛尔、1%左旋肾上腺素或0.1%双三甲基乙酰肾上腺素,均为每天2次。如单独一种药物效果欠佳时,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协同治疗,局部用药不能见效时,可使用或加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口服,常用的为乙酰唑胺250mg每日1-2次,但该药不宜久服以免引起全身副作用,如低钾、肾绞痛、血尿等。病员不能坚持用药或药物不能满意控制眼压,视功能继续恶化者,应考虑施行滤过性手术,小梁切除术是最普通的术式,平均眼压控制率约为85%。近年来有用氩激光照射小梁的所谓小梁成形术作为一种从药物治疗转向手术治疗之间的过渡措施,所惜降压幅度不大,如基础眼压大于4.67KPa时,效果往往不好。无论什么治疗都必须定期严密观察,只有眼压控制,视杯不再扩大,视功能不继续恶化三个要求都能达到,才是治疗有效的指征。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