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
|
拚音 |
CHANGBINGXINGZHIDUANPI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遗传性疾病,皮肤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为婴幼儿少见的但危害较严重的遗传性疾病。以腔口周围,肢体末端特征性皮疹、脱毛、腹泻为主要表现。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基因起作用。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患者血浆中锌的浓度降低,补给锌后可治愈本病。本病可能是由于患者体内寡肽与摄入的锌结合成难溶性复合物,因而使代谢所需的锌缺少所致。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临床症状典型者,不难诊断。
|
发病 |
起病时间一般在出生后9个月左右,发病缓慢。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原发损害为红斑,其上有水疱、大疱或脓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结痂性斑,边界鲜明。有时随着红斑逐渐消退可有脱屑,似银屑病样表现。损害成簇对称分布在口、耳、眼、鼻、肛门、外生殖器等腔口周围及手、足、肘、膝和肢体末端部位,较少累及躯体。皮损波及甲沟时常使甲营养不良并脱落。常可伴发白色念珠菌感染。粘膜损害可与皮损同时发生,口腔粘膜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白色斑点,如鹅口疮样,口唇有鳞屑及裂隙;常有结膜炎、睑缘炎及角膜混浊;头发、眉毛、睫毛部分或全部脱落,毛发色暗黄而细软。腹泻和皮疹的严重度往往平行,并可伴胃纳差、腹胀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患儿易哭、不安,病情严重者有恶病质、贫血、表情淡漠、发育迟缓,常易并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约有一半左右患者可伴发念珠菌病,故应与泛发性念珠菌病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可用双碘羟基喹啉治疗,但需较长疗程才能巩固疗效。长期用此药可致视神经萎缩、头痛、脱发、发热、粒细胞减少及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近年来用锌剂治疗,获得较好疗效,不良反应小。皮损如有念珠菌感染,可外用制霉菌素制剂。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