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红斑性肢痛症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rythromelalgia
拚音 HONGBANXINGZHITONGZHENG
别名 肢端红痛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植物性神经疾病、血管舒缩营养神经系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红斑性肢痛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双足(偶有双手)阵发性血管扩张,烧灼痛,皮肤温度增高和发红。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皮肤微小动脉对温热的作用异常敏感,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失去正常的舒缩反应。由于血管充血而扩张,压迫和刺激末梢神经,导致肢体的痛。近年实验研究,认为这种情况是5-羟色胺对毛细血管作用所致。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患者多为青年,男女同样发病。有的有遗传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青壮年多见,多在气温突然下降、受寒或长途行走后急性发病。
2.常以双侧肢端(尤以双足)对称性红、肿、热、痛为主征,夜间较重,移动或轻触肢体、足下垂和温热均可使疼痛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缓解。
3.患肢动脉搏动增强。久病后可有肢体感觉减退,趾甲弯曲增厚,甚至肌萎缩。
4.肢体阻抗血流图呈高血容量型异常。

原发性红斑肢痛病诊断标准:
肢体遇热立即产生剧痛,或夜间盖被过热后即发生肢体痛。在发病时,将下肢移到凉爽的环境中,或踩在铁板上,或潮湿的地方,即减轻或消失,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肢端阵发性红、肿、热、痛,而无局部感染,诊断本病并不困难。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起病缓慢,不断进展而增加发作频数。最后少数患者持续时间逐渐延长,症状变为持久性,而影响正常生活。有的患者于寒冷季节发病,气温转暖后自行好转。发作时两侧足底、手掌或整个肢体呈烧灼痛。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或充血的各种因素,如局部加热、湿热环境、行走、站立或肢体的厂垂,均可诱发或加重疼痛。休息,局部冷敷,将患肢抬高或浸入冷水中均可减轻症状。疼痛常以夜间明显,因此患者在睡眠时,常把双足或双手暴露在被褥之外,以求减轻疼痛。发作时检查可见患肢局部皮肤发红、发热、肿胀、多汗和感觉过敏,但无感觉减退或运动障碍,反射正常。局部动脉搏动正常或增强。本病若反覆发作和缓解,至晚期可发生神经营养性改变,如皮肤增厚、指甲增厚、变脆等。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但红斑性肢痛也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红斑狼疮,铊、、砷、呋喃类等中毒性神经病,应予鉴别。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2.好转:疼痛减轻,体征改善。

原发性红斑肢痛病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治疗后肢体不再剧痛,遇热后不再发病。
2.好转:治疗后肢体疼痛发作次数减少或不发作,但遇热后又发作。
3.无效:治疗后,肢体仍疼痛,阵发性发作,遇热后明显。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在发作急性期中应卧床休息、局部冷敷并抬高患肢。口服阿司匹林0.3—0.5g常可使疼痛缓解。血管收缩剂如二甲麦角新碱、肾上腺素,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也可有效。对顽固病例可行周围神经或交感神经的普鲁卡因封闭,乙醇阻滞或手术切断。对继发性病例应作病因治疗。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预防本病发作应避免生活在于热环境中。患者宜穿多孔凉鞋,夜间睡眠时足部不加覆盖。发作频繁者可搬到气温偏低的地方居住。
历史考证 1878年Michell首先描述。
相关文章
 壮水制阳汤(《慎斋遗书》卷七)
 脾土湿,用干姜茯苓就可以吗?
 甘菊汤(《不知医必要》卷一)
 急黄丸(《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气逆证
 黄石脂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