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erebral infarction
|
拚音 |
NAOGENGS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脑血管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脑组织对缺血和缺氧非常敏感,当某一动脉完全闭塞而又得不到侧支循环代偿时,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很快出现缺血性坏死即脑梗死,或脑软化。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脑梗死常为脑动脉血栓形成及(或)栓塞的后果。分别称为血栓性脑梗死和栓塞性脑梗死。脑动脉闭塞后,该动脉供应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发生梗死。梗死可为出血性的红色梗死或缺血性的白色梗死以及混合性梗死。出血性梗死约占1/3,多见于脑栓塞。此乃栓塞突然堵塞较大血管,造成血管壁破坏。后来栓子碎裂或溶解,流向远端较小动脉。当血流恢复时,因原先栓塞部位血管壁已受到损伤,很容易发生渗出性出血。
引起脑梗死还有一重要原因,即由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又称血栓-栓塞现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及其附着物脱落,造成其远端动脉闭塞。这种栓子多系胆固醇结晶,纤维素血凝块和血小板组成。微小栓子可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较大者也可以造成脑梗死。当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常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亦可导致脑梗死。至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多由脑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的纤维化所致(见“腔隙性脑梗死”条)。
此外,当心力衰竭或血压极度降低,致使脑的某一局部血流量严重不足时即使并无脑动脉的闭塞,也可产生脑梗死。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在动脉闭塞后6h以内,大体检查,常看不到明显病变。但从动脉闭塞后8—48h.病变部位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限不清。7—14d脑软化、坏死、逐渐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如果系动脉主于如大脑中动脉发生闭塞,病变范围较大,脑组织高度肿胀,则可引起中线移位,甚至脑疝形成。3—4周后坏死组织液化、被吞噬和移走。同时出现胶质纤维增生的修复现象。小的病灶可变为胶质疤痕,大的病灶则变为中风囊。完成此修复过程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脑梗死的防治要点,见“脑血栓形成”条。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