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melioidosis
|
拚音 |
LEIBIJ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类鼻疽是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pseudomallei)所致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较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传播途径有下列四种:①直接接触染菌的水或土壤,经皮肤破损处进入。②吸入含菌的尘埃或气溶胶,经呼吸道受染。③进食染菌饮食而得病。④被带菌吸血节肢动物叮咬而感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在南宁地区的水和土壤中曾分离出本菌,该区的人群及家畜大多有隐性感染。
|
人群 |
隐性感染占流行区人群的7%一10%。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流行区任何原因不明的化脓性疾病及发热均应考虑本病。按具体情况送血、痰、脓液、尿、脑脊液、各种渗出物作涂片、培养或动物(豚鼠等)接种,可分离出病原菌。双份血清的血凝、凝集及补结等抗体有4倍升高者也具诊断价值,单份血清测定如血凝≥1:80、补结≥1:8等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
发病 |
|
病史 |
潜伏期一般为4-5d。
|
症状 |
|
体征 |
实验室意外感染后约3d发病,但也有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者。临床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起病急,有寒战、发热、咳嗽、胸痛、脓血痰、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出现多处化脓性病灶,如皮下、肺、肝、脾等处脓肿及骨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肾盂肾炎等。部分病人以继发性脓肿为主要表现,有瘘管形成;长期迁延不愈,发热则不著,称慢性型。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病人应予隔离,其排泄物及分泌物用含氯石灰(漂白粉)消毒。抗菌药物的选择宜以药敏试验为依据,疗程至少30d。常用四环素或氯霉素(两者的成人量每日为2一3g,分次口服,儿童每日为40mg/kg)、卡那霉素(成人每日1.5一2.0g,分次肌注)、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SMZ-TMP)(成人每日2一3次,每次2片)。抗菌药物宜联合(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等)或交替使用,症状改善后即减量。肺炎、严重毒血症等患者需静脉内给药,短期内可用较大剂量,但需严密观察副作用。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