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tuberculosis of male genital organs
|
拚音 |
NANXINGSHENGZHIQIGUANJIEH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男性生殖器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男性生殖器官结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其中最主要是继发于肾结核,临床上以附睾结核为主。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其发病年龄与肾结核相同,以2O-40岁发病率最高。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男性生殖器官结核大多与泌尿器官结核病同时存在。约50%一80%的泌尿器官结核病的男性患者同时伴有生殖器官结核病。单纯的男性生殖器官结核不合并临床肾结核的仅占10%左右。肾结核病变越严重,合并男生殖器官结核的机会也越多。在一组143例不同程度肾结核病例中,粟粒性肾结核病例并发男性生殖系结核为13%,干酪样肾结核病例中为58%,而空洞型肾结核病例则全都有男性生殖系结核病。
|
发病机理 |
男性生殖器官结核的发生,多数继发于泌尿器官结核,部分是肺结核等处病灶血行播散时,肾脏和生殖器官同时受到结核菌侵袭,也有少数是在生殖器官受结核感染时,肾脏没有感染或病变没有发展起来。男性生殖器官结核往往由前列腺、精囊开始,蔓延到输精管、附睾和睾丸。临床上最容易发现的是附睾结核。前列腺和精囊结核常无症状,不作直肠指诊,临床上不容易发现。血行感染直接引起附睾结核者很少见,多位于附睾头部,而一般的附睾结核多在尾部。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参见“生殖器官结核”条。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附睾结核一般进展很慢,附睾逐渐增大,输精管呈念珠状,可长期不为病人所发现。偶可有阴囊不适或坠感,多无明显疼痛。肿大的附睾与阴囊粘连后,阴囊亦渐肿胀,形成冷脓肿。如继发感染,则局部红肿疼痛,脓肿破溃形成窦道可长期不愈合。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参见“生殖器官结核”条。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男性生殖器官结核的患者应注意营养、环境和休息等。药物治疗,以往常以链霉素、异烟肼和对氨水杨酸为首选药物。两种或三种联合应用可延长耐药性的出现及减少毒性反应。近年来利福平、乙胺丁醇已被作为首选药物使用而获得良好效果。生殖器官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病变较轻者,一般单纯药物治疗即可治愈,必要时配合手术治疗,对晚期病例手术仍相当重要。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