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脊髓损伤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pinal cord injury
拚音 JISUISUNSHA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脊髓疾病,创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脊髓损伤往往是脊柱骨折和脱位所引起的,占全身损伤的2%—0.5%。在地震灾害中发病率高达10%。伴有硬脊膜破裂,脊髓或蛛网膜下腔与外界相通的为开放性脊髓损伤,多见于战争时期。脊髓或蛛网膜下腔与外界不相通者为闭合性脊髓损伤。和平时期所见者多属此类。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脊柱骨折引起的脊髓损伤产生于两种机制:即刻的机械损伤(挫伤、压迫)和随之发生的血管、生化反应所致的继发性损伤。近年来在其机制方向取得了较大进展,认识到脊髓损伤很少为横断,而继发性的进行性病理改变导致了不可逆结构改变。脊髓遭受突然暴力后,脊髓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表失功能,然后逐渐恢复,这种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目前尚不清楚它的确切机制。一种解释是损伤处脊髓细胞内钾逐渐丢失,这些钾可能在细胞外液聚积,形成非常高的浓度,从而引起脊髓休克,在钾浓度下降到正常后,脊髓休克得以恢复。脊髓损伤数分钟后,轴索尽管由于暴力作用功能丧失,但脊髓外观看起来可以正常。伤后数分钟即可见到中央灰质出血,并逐渐增加;伤后4小时,灰质和相邻处白质可见到中央出血坏死。24小时左右中央灰质和白质坏死横切面上仅剩下一个白质框。脊髓损伤后发生水肿,伤后3~6天最为明显,持续15天左右,有人推断这种水肿在脊髓中蔓起,造成压迫,因此血流量减少,导致坏死。
中医病机
病理 脊髓损伤根据其病理变化不同,可分为脊髓震荡,脊髓挫裂伤和脊髓血肿。第二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则造成马尾神经损伤。 (1)脊髓震荡:脊柱受击后所产生的暂时性脊髓功能障碍,称为脊髓震荡,约占脊柱脊髓伤的1%。损伤暴力较小故脊髓神经细胞和传导束并无破坏,在肉眼和显微镜下也看不到明显的病理改变。十几分钟或几小时后,脊髓功能可完全恢复,或近于完全恢复。恢复的顺序是先下肢功能,其次是臂部,最后是手的功能。 (2)脊髓挫裂伤:是脊髓的实质性损伤,肉眼和显微镜下可看到小的点状出血、水肿、血栓形成,甚至软化坏死。脊髓表面的软脊膜仍保持完整者称脊髓挫伤;如软脊膜撕裂,脊髓实质和神经束部分断裂,或有液化脊髓组织自裂口溢出者称脊髓裂伤。脊髓挫裂伤晚期,坏死组织吸收形成小的腔隙,损伤处纤维组织和神经胶质增生,产生瘢痕,病变局部脊髓萎缩和变细。 (3)脊髓血肿:损伤引起的脊髓血肿有脊髓内和脊髓外之分,后者又分硬脊膜外和硬脊膜下两类。脊髓内血肿是脊髓实质血管损伤出血的结果,血液积聚造成脊髓压迫。它与脊髓实质内点状出血及继发性脊髓中央出血性坏死是不同的病变。脊髓内血肿经过长时间后可被吸收,代之以胶质增生和疤痕形成。脊髓硬脊膜下血肿和脊髓硬脊膜外血肿都为脊柱损伤所造成。各种脊髓血肿均可造成脊髓压迫,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马尾神经损伤:为第二腰椎以下骨折和脱位所造成。可分马尾神经挫伤、断裂、出血、扭转、压迫等。由于马尾神经分散,损伤大多为不完全性。 (5)脊髓中央出血坏死:是脊髓损伤后的进行性继发病理改变。在原发性脊髓损伤基础上,损伤区内有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和蓄积,引起脊髓实质内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出现缺口,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小静脉郁血破裂、产生继发性出血性坏死。这种变化最初见于损伤脊髓的中央管附近灰质和前角处,面积不断扩大,伤后2h面积可达脊髓横断面的23%,4h达40%,24h达70%,2—3d达高峰,仅剩余脊髓周边一圈白质区。3周后逐渐被修复过程所替代。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脊髓损伤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①确定脊柱损伤的部位、性质和程度。②确定脊髓损伤的平面。性质和程度,特别要判明有无进行性脊髓受压现象。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位主要根据脊柱骨折、脱位和运动障碍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感觉障碍的上缘。一般情况下,脊柱损伤的部位和脊髓损伤的水平是相关的,但脊髓损伤早期因脊髓水肿,出血或脊髓血供障碍,所表现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平面比实际损伤的平面为高。在损伤早期(脊髓休克期)确定脊髓损伤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比较困难。在进行全身检查,局部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基础上,采用下列辅助检查:①X线摄片。拍摄脊柱前后位及侧位片。或加摄两侧斜位片,疑有第一、二颈椎损伤时摄张口位片,必要时作薄层连续断层摄片。②腰椎穿刺及压颈试验。观察脑脊液是否含血及脊髓蛛网膜下腔有无梗阻,有阻塞时提示有脊髓受压可能。③脊柱脊髓CT扫描及磁共振成象,是目前诊断脊髓损伤最精确的方法,可以显示脊髓的受压、移位、水肿情况,同时显示脊柱骨折及血肿等病理形态。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脊髓损伤的早期表现为在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肢体的弛缓性瘫痪,肌张力消失,各种感觉和反射消失及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失禁。这种现象总称为脊髓休克。如为脊髓震荡,脊髓功能常在十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完全恢复,不遗留任何残缺。如为脊髓挫裂伤,脊髓休克持续2—4周后腱反射、感觉和运动才能相继恢复。如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则运动和感觉将不能恢复,但在脊髓休克消失后,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井逐渐形成自主性膀胱。当病人的全身情况不佳。如有营养不良尿路感染褥疮等,脊髓休克的时间可能延长。在脊髓休克期间,很难判断脊髓功能障碍的预后。一般认为,脊髓休克期越长,表示脊髓损伤越严重。
脊髓休克期后的临床表现将根据脊髓受损的机制与部位不同,形成各种类型的综合征,常见的有下列几种:
(1)球一颈脊髓分离综合征(bulbo-cervical dis- sociation syndrome):枕骨大孔处骨折或衰枢椎脱位。导致延髓和颈髓交界处损伤或高颈段脊髓的挫裂伤。如损伤严重,病人常在伤后迅速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来不及抢救而死亡。如损伤较轻,经心跳和呼吸复苏后,病人可在呼吸器或人工肺中继续生存。由于损伤水平高,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瘫痪,呼吸困难,说话气短,损伤水平以下四肢痉挛性瘫痪,面部感觉减退或丧失、枕部、下颌角以下感觉丧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出现高热。
(2)Dejerine型脊髓损伤综合征(Dejerine cordinjury syndrome):高颈段脊髓损伤,特征性的表现为面部出现“洋葱型”感觉障碍,即口唇和其周围、鼻尖、鼻翼部的感觉保留(此处感觉纤维终于延髓下端三叉神经脊束核,故不受损),而头面部的其他部分感觉消失。躯体和四肢的感觉均消失,呼吸困难,四肢痉挛性瘫,两侧锥体束征阳性。有此综合征的病人,预后不佳。
(3)急性颈髓中央损伤综合征(acute central cer-vical cord syndrome):其临床特点是:①上肢的运动障碍比下肢为明显,且与感觉障碍的程度不成比例。②恢复时有一定顺序,下肢的肌力首先恢复,然后上肢恢复,手的运动功能恢复最迟。③有时四肢完全瘫痪,只剩大姆趾或小腿部分肌肉能恢复。
(4)完全性四肢瘫综合征(complete tetraplegiasyndrome):颈4以上椎骨骨折和脱位造成的脊髓损伤。多见于衰椎前脱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椎后脱位,及颈3—4的压缩性骨折及脱位等。临床表现除四肢瘫外,膈肌和肋间肌均瘫痪,产生严重的呼吸困难,死亡率很高。
(5)胸脊髓横断损伤综合征(thoracic cord transection syndrome):表现两下肢痉挛性截瘫,躯干不同水平的感觉障碍。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丧失,胸6水平以下损伤可有阴茎的自行勃起。
(6)腰脊髓横断损伤综合征(lumbar cord tran- section syndrome):表现为两下肢瘫痪、膝腱反射消失或减退、跟腱反射保留或亢进。腰3—4节段损伤时两下肢处于外旋位,髋部活动受限,股四头肌及内收肌瘫痪,膝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腰5节段损伤时膝腱反射和Babinski征均不能引出,但跟腱反射存在,并可出现屈跖性病理反射如Rossolimo征、Bechterew征。
(7)脊髓圆锥部损伤综合征(syndrome of injuryof conus medullaris):见于第一腰椎骨折和脱位引起的脊髓损伤。表现为尿失禁,并有阳萎,直肠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感觉障碍平面位于腹股沟韧带的稍下方,两下肢呈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8)马尾损伤综合征(syndrome of injury of chor- da equina):大多为不完全性损伤,两侧症状多不对称。感觉消失或减退区在大腿下部或膝关节以下及会阴部。除大腿的内收肌和股四头肌正常外.其余肌肉包括臀部肌肉均呈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肛门括约肌松弛,大小便失禁。
(9)脊髓前方损伤综合征(anterior cord injurysyndrome):损伤位于脊髓的前半部或损伤脊髓前动脉。有损伤平面以下的完全性瘫痪,痛、温度感觉减退或消失,触觉、两点分辨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正常。
(10)脊髓半侧损伤综合征(cord hemisection syn- drome或Brown-Sequard syndrome):只有脊髓半侧损害。脊柱部位的刀戳伤为导致本综合征较常见的原因。特点是损伤同侧的肢体瘫痪,深部感觉消失和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对侧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消失,感觉消失平面较损伤平面低1—2个节段。通常临床所见的脊髓半侧损伤很少呈现上述典型的表现,大多是两侧均出现运动和感觉障碍,只是两侧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的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在肢体瘫痪重的一侧痛觉、温度觉障碍轻,深部感觉障碍重;而瘫痪轻的一侧深部感觉障碍轻,痛觉、温度觉障碍重。两侧均可出现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11)脊髓后部损伤综合征(posterior cord injurysvndrome):脊髓后束和后角的损伤,见于脊柱直接受击或过伸性损伤。临床表现主要为深部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两点分辨觉障碍,肢体和躯干可有闪电样疼痛和蚁走感,走路如履棉花毯上,昂白(Romberg)征阳性。两侧运动可发生障碍,锥体束征阳性。损伤平面下触觉、痛觉和温度觉正常或减退。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检查X线检查是脊柱骨折或骨折一脱位伴有脊髓损伤的重要检查及诊断依据之一。一方面可以明确脊柱损伤的部位、类型、程度及移位方向;另一方面可为脊髓损伤的平面及程度提供重要资料,X线检查宜拍正位、侧位及斜位像。仔细观察下列各点:①椎体有无挤压、粉碎及脱位等;②椎管及椎间孔有无狭窄及变形,椎管或推间孔内有无碎骨片;③椎板、椎弓、关节突、横突及棘突有无骨折及移位;④关节突关节有无半脱位,脱位及关节突跳跃征;⑤椎间隙有无加宽或变窄;⑥棘突间距离是否变宽;⑦上下两椎体及附件有无沿纵轴旋转。对于X线检查的结果,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①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有时不一定与脊柱损伤的严重程度相符合。②黄韧带或椎问盘对脊髓的压迫在一般X片上不能看出;③中段胸椎骨折平面马脊髓损伤平面较为接近,但在胸腰段则二者相差很多,脊髓与脊椎平面大小不一致,相应脊神经可能不被伤及。应该指出:X线检查固然是脊柱骨折或骨折一脱位合并脊髓损伤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在检查过程中,必须搬动患者时,要严格遵守脊柱损伤的搬运方法,最好有医务人员护送。如有条件,应在患者住院后,使用移动X光机进行床边摄片最为理想,在颈段脊髓损伤的患者此点更为重要。MRI检查:能从横纵方向同时清晰显示脊柱及脊髓改变,从纵向侧位断层片,不仅清楚地显示椎体推板骨折移位压迫脊髓情况,而且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如脊髓中心出血压迫,横断的部位、范围、长度。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早期脊髓各节段完全横断的鉴别,因部位不同,其致发病的受累组织、感觉、瘫痪性质、肌肉受累范围、反射、膀胱功能、自发性疼痛、阴茎勃起及射精、恢复可能性等不尽相同。
1、颈段脊髓:脊髓受累,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完全丧失,先为弛缓性,后转为痉孪性瘫痪,上肢以下肌肉全部受累,反射多存在,膀胱功能早期丧失,晚期可建立反射性膀胱,多无自发性疼痛,阴茎勃起及射精均仍存在,不可能恢复。
2、胸段脊髓:脊髓受累,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完全丧失,先为弛缓性,后转为痉孪性瘫痪,躯干及两下肢肌肉受累,反射多存在,膀胱功能早期丧失,晚期可建立反射性膀胱,多无自发性疼痛,阴茎勃起及射精均仍存在,不可能恢复。
3、脊髓圆锥部:脊髓圆锥受累,可能有感觉分离表现仅痛觉温度丧失触觉存在,根据损伤部位及范围可分为痉挛性或为弛缓性瘫痪,两下肢肌肉受累,跟腱反射或存在或消失,膀胱功能早期丧失,晚期可建立自律性或反射性膀胱,多无自发性疼痛,或局限于会阴及臀部,轻痛,阴茎勃起及射精保留或丧失,不可能恢复。
4、马尾N:周围神经受累,各种感觉完全丧失,为弛缓性瘫痪,膝及跟腱反射消失,可建立自律性或反射性膀胱,两下肢可有剧烈疼痛,阴茎勃起及射精减退或丧失,经缝合后有恢复可能。
(二)晚期脊髓完全横断与不完全横断的鉴别:因脊髓损伤情况而异。1、下肢痉挛畸形姿势:完全横断表现为屈曲、恢复胚原始状态;不完全横断表现为伸直、犹如防御反应。2、下肢的位置:完全横断表现为稍屈曲;不完全横断表现为伸直。3、刺激足底的反应:完全横断常为各趾足蹠屈;不完全横断常为各趾背伸,巴彬斯基征阳性。4、"全部反射"情况:完全横断表现为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均可引起"全部反射";不完全横断表现为膝上不能试出"全部反射"。5、肌肉张力及感觉:完全横断表现为完全弛缓,感觉完全消失;不完全横断表现为瘫痪肢体肌肉张力增大,感觉消失不完全。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脊髓损伤的处理首先要注意正确地搬移病人:病人仰卧,身体保持直线位置,3—4个人均在病人一侧.托住受伤部位将病人水平抬起,严防脊柱屈曲,平放在硬板担架上并在伤部垫一软垫后方可搬移。切不可让有脊柱骨折的病人坐起或站立;不能由一个人抱起病人;也不能由两个人对面抬(一人两手放病人腋下抬,另一人抬两膝),因这样会使脊柱屈曲移位,增加脊髓损伤的机会。搬动颈椎骨折病人应由一人轻牵头部保持中间位置。放在担架上之后,头部两侧用砂袋或衣卷固定。嘱病人不要抬头或转颈,搬移时使头颈屈曲是错误的方法。治疗要针对防治中央出血性坏死,减轻脊髓受压,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非手术治疗有闭合复位术,使有移位的脊柱复位以减轻脊髓受压。常用方法有:①颅骨牵引,适用于颈椎骨折;②腰背部逐步垫高法适用于胸腰椎骨折。药物治疗可应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激素以减轻脊髓水肿。抗去甲肾上腺素类药物能减轻脊髓内微血管痉挛,因而可阻止继发性脊髓中央出血坏死。应用的药物有利血平左旋多巴等。高压氧能提高血液内氧分压,改善脊髓缺氧,减轻缺血性坏死。低温能降低脊髓的代谢,减少氧耗量,均有助于脊髓功能恢复。手术治疗目的在于解除脊髓受压,恢复脊髓功能。适应于:X线显示骨折脱位或有骨片突入椎管内;伤后观察过程中神经症状逐渐加重;脊髓功能有部分恢复后又停止者;脊髓蛛网膜下腔有梗阻;CT或MRI发现椎管梗阻有受压表现或椎间隙处有充盈缺损者。无明显骨折压迫,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者不需手术。手术禁忌症:当脊柱骨折脱位严重,超过1/2椎体宽度以上,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损伤,合并严重颅脑损伤,胸腹脏器损伤有休克者。
康复医疗的目的是尽量防止并发症,保持全身健康及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或恢复一定工作能力。
(1)早期康复:在伤后经必要临床处理后开始。目的在维持内脏功能,防止并发症,减轻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骨脱钙等变化。主要措施有:①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按摩。②床上保健操,包括未瘫痪肢体的主动运动,呼吸及咳痰练习等。③预防褥疮常规护理,包括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保持被褥干燥平整及受压区皮肤护理等。④预防尿路感染措施:除了针对不同阶段神经原性膀眺的常规处理外,要多饮水,多做主动、被动运动,包括可能的腹肌运动。可能时尽早采取坐位或在斜板上逐步进行体位训练。
(2)恢复期康复:在骨科情况允许作脊柱适当运动及负重时开始。此期除继续完成早期康复的任务外。要通过更积极的锻炼来重建行动和生活活动功能。
行动功能训练为依次进行床上、椅上、站立及行走练习,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好基础。
床上练习:①上肢支撑力量练习,如俯卧撑、用小型倒立架或短腋杖作坐位撑起及移动身体的练习。②卧位腹背肌练习,目的在稳定脊柱和加强对骨盆的控制以利起床行动和带动下肢步行,③床上翻身、挪动身体和坐起练习以增强床上活动能力。
椅上练习:练习坐稳、坐久,进而作坐位动态平衡及坐位站起练习,可抓住扶手使身体前倾同时带动两膝被动伸直再撑起上身,或用固定物顶住双膝。
站位练习:带支架或夹板在平行杆或学步车内站立。练习站立位平衡身体,向左右移动重心,进而以腹背肌操纵骨盆提起一腿作原地踏步。
步行练习:先在平行杆或学步车内练习,然后扶双拐练习。要求姿势良好,动作稳定,然后讲求适当的速度与耐力。常用步法有:①三点步:双拐同时或轮流向前一步,提起双腿摆动到双拐后方,熟练时也可摆至双拐前方。此法适用于不能用腹背控制骨盆的较高位截瘫者。③四点步:右拐、左腿、左拐、右腿依次向前一步,反覆进行。熟练时可使右拐与左腿及左拐与右腿同时移动。此法较美观省力,适用于腹背肌功能保留的患者。
轮椅练习:包括操纵轮椅的练习、上下轮椅的练习。选用适当的轮椅或按特殊要求制作轮椅。
作业疗法:可在坐位或轮椅上进行。
对不完全性截瘫的患者应作系统的肌力训练。酌情选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也可采用本体促进法或肌电生物反馈法进行训练。有明显肌痉挛时必须采用药物解痉,神经注射或作神经切除、肌腱切断或延长等手术。
(3)功能预后的估测及康复目标的制定: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功能预后与脊髓损伤水平直接有关.应据以制定康复目标并选用相应的康复措施。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康复医疗的目的是尽量防止并发症,保持全身健康及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功能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或恢复一定工作能力。
(1)早期康复:在伤后经必要临床处理后开始。目的在维持内脏功能,防止并发症,减轻肌萎缩、关节挛缩畸形、骨脱钙等变化。主要措施有:①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按摩。②床上保健操,包括未瘫痪肢体的主动运动,呼吸及咳痰练习等。③预防褥疮常规护理,包括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保持被褥干燥平整及受压区皮肤护理等。④预防尿路感染措施:除了针对不同阶段神经原性膀眺的常规处理外,要多饮水,多做主动、被动运动,包括可能的腹肌运动。可能时尽早采取坐位或在斜板上逐步进行体位训练。
(2)恢复期康复:在骨科情况允许作脊柱适当运动及负重时开始。此期除继续完成早期康复的任务外。要通过更积极的锻炼来重建行动和生活活动功能。
行动功能训练为依次进行床上、椅上、站立及行走练习,前一步为后一步打好基础。
床上练习:①上肢支撑力量练习,如俯卧撑、用小型倒立架或短腋杖作坐位撑起及移动身体的练习。②卧位腹背肌练习,目的在稳定脊柱和加强对骨盆的控制以利起床行动和带动下肢步行,③床上翻身、挪动身体和坐起练习以增强床上活动能力。
椅上练习:练习坐稳、坐久,进而作坐位动态平衡及坐位站起练习,可抓住扶手使身体前倾同时带动两膝被动伸直再撑起上身,或用固定物顶住双膝。
站位练习:带支架或夹板在平行杆或学步车内站立。练习站立位平衡身体,向左右移动重心,进而以腹背肌操纵骨盆提起一腿作原地踏步。
步行练习:先在平行杆或学步车内练习,然后扶双拐练习。要求姿势良好,动作稳定,然后讲求适当的速度与耐力。常用步法有:①三点步:双拐同时或轮流向前一步,提起双腿摆动到双拐后方,熟练时也可摆至双拐前方。此法适用于不能用腹背控制骨盆的较高位截瘫者。③四点步:右拐、左腿、左拐、右腿依次向前一步,反覆进行。熟练时可使右拐与左腿及左拐与右腿同时移动。此法较美观省力,适用于腹背肌功能保留的患者。
轮椅练习:包括操纵轮椅的练习、上下轮椅的练习。选用适当的轮椅或按特殊要求制作轮椅。
作业疗法:可在坐位或轮椅上进行。
对不完全性截瘫的患者应作系统的肌力训练。酌情选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或抗阻运动。也可采用本体促进法或肌电生物反馈法进行训练。有明显肌痉挛时必须采用药物解痉,神经注射或作神经切除、肌腱切断或延长等手术。
(3)功能预后的估测及康复目标的制定:完全性截瘫患者的功能预后与脊髓损伤水平直接有关.应据以制定康复目标并选用相应的康复措施。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不內外因
 南北规中引
 神经组织肿瘤
 蒲黄散(《直指小儿》卷四。)
 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
 为了我们的所爱、所依,请到这里来签名!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