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irus encephalitis |
拚音 | BINGDUXINGNAO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脑部疾病,感染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由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脑部炎症。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由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脑部炎症称为病毒性脑炎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它在宿主细胞内可以复制,在体外的细胞和组织培养中能生长。病毒是由核酸分子为核心和一层蛋白质外衣所构成的颗粒。其核心负责病毒生物行为的各种活性,为病毒繁殖、致病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其蛋白质外衣决定其抗原性。大多数病毒均小于300μm,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根据核酸成分的不同分为两类:一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病毒):包括微小病毒、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引起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腺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另一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包括微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虫媒病毒、粘液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副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和腮腺炎病毒)、沙粒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弹状病毒(狂犬病病毒)。病毒性脑炎按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炎。按病毒种类和感染途径可分为虫媒病毒、肠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疱疹病毒脑炎等。根据发病情况又可分为流行性、散发性脑炎。一般认为急性脑炎代表急性病毒感染,而亚急性或慢性发病的如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代表慢性病毒感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以下可能途径:①感染皮肤或粘膜表面,然后经血流入脑,如单纯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②经叮咬皮肤侵入机体,然后沿周围神经通路或经血行人脑,如狂犬病、乙型脑炎和森林脑炎病毒。③经呼吸道吸入(飞沫传染),如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流感、天花、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病毒,经原发灶再侵入和影响到脑部。④经注射(疫苗接种后)。病毒侵入机体后,一般先在局部淋巴组织内繁殖,然后经淋巴人血形成病毒血症,或循局部周围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侵入细胞后可使细胞溶解或寄生于细胞或使细胞转变。病毒感染在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基本病理变化是炎症。以往认为病毒是这种炎症的直接致病因子,因其在细胞内繁殖所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能造成细胞的损害和死亡,从而产生组织变性、渗出、增生等一系列变化。但免疫学的进展明确了病毒性炎症的发生,并不在病毒本身,而是机体针对病毒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即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是产生炎症病变的主要根源。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小儿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诊断标准: 1.多在春夏及初秋发病,常有病毒感染史。 2.有发热、头痛、呕吐、腹泻、意识障碍,甚或惊厥昏迷等症状。婴幼儿前囟饱满。 3.脑膜刺激征阳性,有时可引出病理反射。 4.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微浑,压力轻度增高,细胞数大多在10~500/mm3之间,淋巴细胞占多数。蛋白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少数病例脑脊液无明显改变。有条件者可作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检查。 5.脑电图:常出现弥漫性慢波。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急性病毒脑炎:①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肌痛、喉痛,可由数大到数周,而有些病例可突然发热,白细胞正常或增加至(15—30)×109/L。②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增加至(10—500)× 106/L,少数可达(1000—1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虫媒病毒所致的脑炎早期中性白细胞占主要成分。糖正常或略高,少数可降低。蛋白可轻度增加至0.5—1g/L,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脑脊液内可有红细胞存在。少数急性病毒性脑炎病例脑脊液可以完全正常。③局限性或弥漫性脑炎症状有精神症状,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失语,强握,吸吮反射,偏瘫。腱反射不对称,病理反射阳性等。脑于损害有脑神经麻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小脑损害有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轮替运动不能等。④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原发病变的有关体征,如麻疹、水痘、腮腺炎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些病例以精神症状或高颅压症状为突出,如病变主要在脑干称为脑干脑炎。不同种类的病毒脑炎也可有其特殊的表现。 慢病毒脑炎和脑病已知者有:①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②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炎。③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④Kuru病。慢病毒感染的特点为:①感染与发病的潜伏期长,由数月到数年甚至数十年。②亚急性或慢性发病。③病人有免疫缺陷,主要为细胞免疫缺陷。④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比较弥散呈多灶性。 其他几种病毒性脑炎的特点如下: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脑炎:病毒直接侵犯脑部,大多数表现为脑膜炎症状,亦可出现偏瘫、四肢瘫,视力丧失,耳聋,失语等。腮腺炎多与脑炎同时或先后发生,一般诊断不难。无腮腺炎者可借血清免疫学检查确定诊断。经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带状疱疹脑炎:很少见,个别病例在出现躯干或头面部疱疹后发生脑膜炎和脑炎。治疗同一般病毒性脑炎。 巨细胞病毒脑炎:多为胎儿及新生儿感染,偶见于儿童和成人。大多表现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脑室周围及脑内钙化,脑积水。成人则可表现为急性多发性神经炎。任何小头畸形婴幼儿,特别是伴有眼脉络膜炎、视网膜钙化、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时均应疑及本病。44%的患儿血中可找到特异抗体。可试用阿糖腺苷治疗。 进行性风疹脑炎:系指母亲在怀孕期患风疹,小孩出生后14岁以内发生的脑炎,属于慢病毒感染。症状为进行性,可有癫痫、耳聋和痴呆等。或表现各种脑发育畸形。后天性风疹脑炎症状多轻微,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感染期间的病毒分离和血清免疫试验可确定诊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脑炎:多在全身疾病的情况下发生,偶有先于血液及内脏症状而发生者。可有瘫痪、失语、多动、脑神经损害、小脑共济失调和截瘫等。典型血象和嗜异性抗体(heterophil)可确定诊断。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脑炎:无腮腺炎者可借血清免疫学检查确定诊断。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急性病毒脑炎: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增加至(10—500)× 106/L,少数可达(1000—1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虫媒病毒所致的脑炎早期中性白细胞占主要成分。糖正常或略高,少数可降低。蛋白可轻度增加至0.5—1g/L,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脑脊液内可有红细胞存在。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小儿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精神及智能正常,不留任何后遗症。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和体征接近消失,或留有后遗症。脑脊液正常或接近正常。 |
预后 | 预后良好,多完全恢复。 急性病毒脑炎的病程通常由几周到数月。预后很难估计,病情轻重与预后无肯定相关。病情轻者可有显著的智力障碍,而重病例也可恢复很好。死亡率约为8%—15%,但各类病毒性脑炎也不一样。腮腺炎病毒或肠道病毒脑炎约为1%—2%,单纯疱疹病毒脑炎50%—70%,狂犬病病毒脑炎几乎为100%。后遗症的发生率也与病因有关。腮腺炎病毒脑炎较少发生后遗症,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和虫媒病毒脑炎中有20%—50%发生后遗症。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病毒性脑炎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如控制颅内高压、高热和抽搐发作尤为重要。昏迷病人需保持呼吸道通畅。精心护理可防止继发感染。高热、抽搐可用中药白虎汤或安宫牛黄丸。化学药物用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可防止病毒吸附。用金刚烷胺、环辛胺可防止病毒穿人细胞。用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可抑制病毒在机体内复制。干扰素可使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用地塞米松或氢可的松静脉滴注。由较大剂量开始,逐步递减,疗程不超过1个月。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