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idosis
|
拚音 |
SUANZHONGDU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代谢及营养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人体体液酸碱度常波动于较小范围内,一般以血或细胞外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即pH值为代表。pH值的正常范围为7.35-7.45。由于体内有完善的缓冲系统,肺、肾的调节,常使血pH值维持正常水平。虽有各种酸或碱的摄入或从代谢产生,正常人体内经上述调节后pH值往往可保持于正常范围内,从而保证多种酶等活动及脏器功能处于生理状态,称为酸碱平衡。当酸碱平衡失调时称酸碱平衡紊乱。共有两大类:即酸中毒(acidosis)和碱中毒(alkalosis)。前者酸性物质偏多或碱性物质偏少,即H+浓度偏高;后者碱性物质偏多或酸性物质偏少、即H+浓度偏低。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由于强大调节代偿作用的保证,临床上虽已发生酸中毒而pH值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称代偿性酸中毒,如pH<7.35则称为失代偿性酸中毒。又从酸中毒发生原因而论,由于肺功能失常,CO2潴留引起的酸中毒,称为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肠道患病,腹泻失水,小肠、胰胆液丧失过多,其中有大量HCO3-丢失;或由于肾功能失常,或由于分解代谢旺盛,酸性代谢产物包括硫酸基、磷酸基、酮酸及多种有机酸等酸性物质生成过多,积聚体内,未能排出而引起的酸中毒称代谢性酸中毒。又称非呼吸性酸中毒。由于摄入食物及药物中酸性物质过多未能排除时亦常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如乙醇中毒时可发生乳酸性酸中毒及酮症酸中毒。药物中如水杨酸盐、阿司匹林、氯化铵、乙醛、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等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有时呼吸性酸中毒及代谢性酸中毒叫同时存在,称为混合性酸中毒。如搦水窒息者,由于CO2积聚发生呼吸性酸中毒,同时又有缺O2发生乳酸及其他酸性物质(分解代谢中产生)的积聚而形成代谢性酸中毒,属混合性酸中毒。两种酸中毒并存可使pH值明显降低,酸中毒程度也因两者相加而较严重。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