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emolytic anemia by chemical drug |
拚音 | HUAXUEWUPINJIYAOWUSUOZHIRONGXUEXINGPINXUE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中毒及化学损害,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由化学物品及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制,可以分成两大类:①对红细胞直接的毒性作用,溶血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只要剂量足够大,对任何人均能发生溶血和贫血。②仅在某些人中偶尔发生的溶血性贫血,这些人或有红细胞遗传性代谢异常,或因产生了异常的免疫机制。 (1)红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的化学品及药物:①无机物质:铅、砷化氢、铜盐等。②有机化合物:硝基苯及苯胺、萘、苯肼及乙酰苯肼、皂素及卵磷脂。③药物:砜类、非那西丁及乙酰苯胺、雷琐辛。 (2)能引起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溶血的药物及化学物品:①抗疟药:伯氨喹、扑疟喹啉、米帕林(阿的平)、氯喹、奎宁。②砜类药:氨苯砜、索尔福克宋(sulphoxone)。③磺胺类药:磺胺嘧啶、磺胺甲氧嗪、磺胺甲噁唑、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④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痢特灵)。⑤解热镇痛药:乙酰水杨酸、安替比林、非那西丁、乙酰苯胺、安基比林。⑥其他:水溶性维生素K、萘(樟脑丸)、丙磺舒、二琉丙醇、亚甲蓝(美蓝)、对氨水杨酸、异烟肼、新砷凡纳明、亚硝酸异戊酯、奎尼丁、抗坏血酸、苯妥英钠及氯霉素。 (3)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溶血的药品:①免疫: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药、奎宁、奎尼丁、异烟肼、利福平、对氨水杨酸、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TI波芬(stibophen)、非那西丁、安他唑啉、氨基比林、甲芬那酸(mefenamicacid)、氯丙嗪、氯磺丙脲、胰岛素及左旋溶肉瘤素。②自身免疫:甲基多巴。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1、铅:红细胞呈正常色素或低色素特征。血片中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与铅中毒程度不呈平行关系,不能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标准。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减低。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红细胞寿命比正常缩短约20%。骨髓中红系细胞增生活跃。有一些铁粒幼细胞内的铁小粒在核周围排列成环状。铅中毒时,卟啉的代谢障碍直接影响到血红素合成,表现在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及锌外啉增多,尿中粪卟啉及δ氨基-酮戊酸的排泄增多。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因此游离铁积聚在核周围的线粒体中。珠蛋白的合成也受到抑制,表现在血红蛋白中HbA2及HbF的比例增高。 2、砷化氢:血片中可见大小不匀、异形红细胞及破碎细胞。砷化氢引起溶血的机制尚不很清楚,可能是当砷化氢氧化后产生的过氧化氢或氢化钾与红细胞膜的巯基结合而损伤红细胞膜。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铅: 贫血是慢性铅中毒后期症状之一,大多轻至中度,但在儿童中较重。 2、砷化氢: 砷化氢(AsH3)为无色气体,工业生产中当含砷硅铁冶炼遇潮湿空气或含砷热矿石、矿渣等淋水后均可产生砷化氢。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大量吸入而中毒,所以常不能获得与砷直接接触的病史,诊断易被忽视。砷化氢的吸入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3、氯酸钠或氯酸钾: 这是一种强力氧化剂,除能产生高铁血红蛋白外,也能引起溶血性贫血。氯酸钠和氯酸钾可被误用为氯化钠和氯化钾而发生中毒。 4、铜盐: 吞服大量硫酸铜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文献曾报告一例因皮肤的伤反覆应用硫酸铜结晶而致溶血。曾有报道因透析液碱性太强,溶解透析机器上的铜而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体内的无机铜能被释放入血液而引起溶血。 5、有机化合物 多种有机化合物如硝基苯、苯胺等都能引起溶血性贫血。苯肼有强烈的溶血作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铅中毒贫血的治疗主要是用络合剂驱铅,贫血迅速纠正。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