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terstitial nephritis |
拚音 | JINGZHIXINGSHENYAN |
别名 | 小管间质性肾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间质性肾炎又称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主要累及肾脏间质和小管的肾脏疾病之总称,以不同程度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和尿检异常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可有多种病因引起。包括: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两种。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按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常见病因有:①感染:如细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也称肾盂肾炎;以及各种特异性感染。②药物:引起变态反应如急性间质性肾炎或引起中毒性肾病如镇痛剂肾病。③逆流性肾病。④代谢紊乱:如高尿酸血症肾病等。⑤重金属:如铅中毒性肾病等。⑥梗阻性肾病。⑦免疫性疾病:可由肾小管抗原抗体、内源性或外源性免疫复合物、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等引起。⑧肿瘤:如浆细胞病。⑨放射性肾炎。⑩遗传性小管间质性疾病。⑾其他:原因未明或地方性疾病如Balkan肾病。 在众多的病因中,大部分病因较肯定或临床表现特殊者常有专用术语命名为独立疾病(有独立条目)。对未明原因,或涉及多因素如感染和药物,梗阻或逆流和感染同时存在时,常使用本病名称。本病并非绝对无肾小球累及,只是相对地小管间质损害突出而已,且在慢性间质性肾炎晚期可引起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最终进入尿毒症。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间质性肾炎诊断标准: (一) 急性间质性肾炎 1. 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1) 有药物过敏史。 (2)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 (3)血嗜酸粒细胞增高,IgG增高;尿嗜酸粒细胞增高。 (4)部分病人有肾区痛、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2. 败血症间质性肾炎 (1)有金葡菌或链球菌性败血症。 (2)有寒颤、高热、无力、中性粒细胞增多等全身感染的表现。 (3)肾区痛、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二) 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1.有引起本病的原发病表现。 2.肾小管浓缩或酸化功能障碍。 3. 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1.5g/24h。 4.后期可出现明显贫血、高血压、尿毒症。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按起病方式、临床特点和病理所见,本病可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组。本病可因累及肾小管间质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累及近端小管为主者,可有Ⅱ型肾小管性酸中毒伴或不伴Fanconi综合征表现;累及远端小管为主者,多有Ⅰ型肾小管性酸中毒,高钾血症和失盐等表现;损害肾髓质为主者,常有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尿检异常以轻中度蛋白尿为主,常少于2g/d,但病程后期可增多;尿液中白细胞数增多较明显,如有多量嗜酸粒细胞常提示有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可能。其余临床表现与肾小球疾病类似。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一) 急性间质性肾炎 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肾功能改善。 (二)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好转:尿蛋白减少。肾小管功能改善。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病理检查对确诊很有帮助。能否去除或控制病因,对治疗效果影响极大。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