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adiation nephritis |
拚音 | FANGSHEXINGSHEN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放射性肾炎是肾脏接受较大剂量射线照射后产生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常以高血压、蛋白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为临床特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见因腹部或盆腔内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且防护欠周而发生。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急性放射性肾炎病理改变主要是:肾动脉及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肾小球内血管襻局灶性坏死;肾小球增大、基膜增厚及玻璃样变性,内皮细胞肿胀、变性,电镜见内皮细胞下有电子半透明基膜样物沉积,系膜基质增多可伴局灶硬化,球囊上皮细胞内出现新月体;肾小管萎缩,间质可有纤维化。近有人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为本病重要发病机理。慢性放射性肾炎肾脏常缩小;间质明显纤维化伴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肾小球可有疤痕和硬化;肾小管广泛萎缩及纤维化。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一般认为肾脏于5周内接受的照射量超过23—25Gy(2300—2500rad)即可发生本病。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上可将本病分五型: (1) 急性放射性肾炎:潜伏期约6—12月(儿童可更短),可有蛋白尿、血压升高、贫血和心脏扩大;症状出现后每迅速发展,有疲软、纳减、呕吐、头痛、水肿、呼吸困难、顽固性贫血、高血压和氮质血症,部分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严重者有心衰、高血压脑病及视网膜病变。尿中常有少量蛋白,偶有血尿。肾功能常有中至重度损害。病死率高达50%,主要取决于有无急进性高血压。部分病人数月后症状缓解,其中多数在2年内逐步好转,但肾病仍可进展成慢性型。 (2) 慢性放射性肾炎:除由急性放射性肾炎演变而来外,也有于接受照射后数年才发病。表现为贫血、蛋白尿、管型尿、低张尿及不同程度的氮质潴留,可有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作,也可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10年死亡率约50%。 (3) 无症状性蛋白尿:接受照射后,只有无症状性蛋白尿,肾功能大多正常,然增加肾负荷可诱发暂时性肾功能不全。本型预后较好。 (4) 良性高血压:接受照射后半年至1年出现蛋白尿和高血压,可持续多年不恶化,然可于若干年后发展成急进性高血压型。 (5) 急进性高血压型:多并发于上述诸型中,可出现于单侧肾照射后,后者患肾切除可望缓解或治愈。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有受照射史及肾损害证据诊断不难。鉴别诊断包括恶性肿瘤引起的免疫性肾损害或淀粉样变性、伴发肾小球肾炎、高血压病肾损害和放射后后腹膜纤维化等。 |
西医治疗 | 支持治疗包括维护肾功能、降血压和透析疗法等。有主张使用抗凝疗法。单肾受累且有急进型高血压时可考虑患肾摘除。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防治原则包括照射前肾脏情况检查、照射时加强肾脏防护和照射后定期随访等。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