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hypercalcemic nephropathy |
拚音 | GAOGAIXUEZHENGSHEN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泌尿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高钙血症肾病是由各种原因的血钙增高(>2.75mmol/L)引起的肾脏功能或结构改变,以肾浓缩功能减退等肾小管功能障碍、尿路结石、感染为临床特征。本病虽罕见,但急性重症可致死,慢性者可发展成尿毒症。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常见病因有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侵蚀或产生类似甲状旁腺素物质、维生素D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白血病、淋巴瘤、弥漫性多器官嗜酸粒细胞浸润症、结节病、畸形性骨炎、乳碱综合征、特发性婴儿高钙血症、废用性骨萎缩、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高钙血症可直接或通过儿茶酚胺释放使肾小球血管收缩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紧密化,抑制膜钠泵ATP酶致Na+重吸收减少,阻碍抗利尿激素和肾小管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损害肾浓缩功能;影响肾小管泌H+泌NH3+功能致酸中毒,或刺激胃酸分泌和骨盐溶解致碱中毒。肾脏病变可有髓襻升支、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形成钙化管型可堵塞肾小管伴其近端扩张,间质和血管受累发生肾钙化和疤痕,引起肾硬化。钙结石尚可致尿路梗阻和继发感染。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本病早期常示肾浓缩功能不全,有多尿多饮、脱水,可伴血钠、钾、钙和镁降低。对外源性抗利尿激素无反应,高血钙和高尿钙(>75mmol/d)与尿崩症可资鉴别。偶有肾性糖尿、氨基酸尿及轻度小管性蛋白尿。晚期有氮质血症甚或尿毒症。多数有尿路结石、肾钙化和继发感染,部分有肾小管性酸中毒表现。常有原发病及高钙血症肾外表现,后者诸如肌张力降低、血压增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慢性结膜炎和血管钙化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平片可见肾钙化影或结石。心电图Q-T间期缩短。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钙>3.75mmol/L(15mg/dl)时可出现高钙危象,有致命危险。 |
尿 | 尿液镜检常有红、白细胞和钙化管型。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原则: 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迅速控制高血钙。包括多饮水或静滴生理盐水;限制钙摄量<50mmol/d;内服磷酸纤维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肠道钙吸收;应用利尿剂增加尿钙排出,但有加重肾损害之虞;口服磷酸氢二钠,静滴0.1mol中性磷酸盐。使用普卡霉素(光辉霉素)和降钙素促进骨盐沉着;以及静滴EDTA或透析疗法直接去除血钙等。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包括控制感染、保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和控制高血压等。肾衰时可行透析疗法。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