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rimary peritonitis |
拚音 | YUANFAXINGFUMOYAN |
别名 | 自发性腹膜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原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腹膜炎,系指非由腹腔脏器炎症、穿孔或腹壁贯通创、腹膜透析所致的急性、亚急性细菌性腹膜感染,多见于腹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腹外感染灶,特别是尿路感染、尿道置管的病人。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及肾病患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本病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但患者的腹膜感染常由单一致病菌造成。其发生原理在肾病患者因有低白蛋白血症及免疫功能异常,引起机体对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多系肺炎双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肝硬化腹水患者除上述发病原理外.由于门脉高压所致内脏淤血、淋巴淤滞,引起肠壁通透性增加而使细菌进入腹腔;还可因肝清除细菌功能削弱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使肠道细菌由门静脉血流至体循环,再血行感染腹膜。致病菌常为大肠杆菌与克雷白肠菌属。此外,儿童的原发性腹膜炎常和机体抵抗力较低有关,多在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脓皮病、猩红热等疾病后发生,可能和细菌血行感染有关。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原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1. 无腹腔脏器穿孔等继发性腹膜炎病因存在。多为有腹水的重症肝病或肾病综合征等患者发生。 2. 多在肠道感染后发病,有发热、腹痛等感染征象。腹部有不定位压痛、反跳痛,但缺少板样强直。起病可呈不同形式:①腹水急剧生长;②剧烈腹痛似急腹症;③感染性休克;④原发病突然加剧,或发生肝昏迷;⑤少数症状较轻,须赖腹水检查发现。 3. 腹水多呈不典型渗出液改变(为原有腹水漏出液稀释),比重常在1.012-1.018之间。Rivata试验阳性,细胞计数大于0.5*109/L(500/mm2),分类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腹水培养可有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生长;腹水鲎试验(内毒素试验)可阳性。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必须排除继发性腹膜炎。当鉴别有困难时,需剖腹探查,以免延误治疗;腹水患者出现发热,一般情况恶化和有腹膜炎体征者,应警惕本病的可能,须及时作腹水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
发病 | 本病起病多隐袭,也可骤起。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有持续或间歇性腹痛,伴有腹胀、发热,呈现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可见血压下降或中毒性休克。肝硬化腹水病人常由此诱发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数>300×106/L,中性粒细胞占75%以上,蛋白都不超过30g/L。应用抗生素前,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可达90%,腹水涂片找细菌的检出率较低。血培养也可有病原菌生长,常与腹水细菌培养为同一菌种。 |
血液 | 血白细胞数大都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可高达90%。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者,血白细胞数有时在正常范围内。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腹水恢复为漏出液改变。 2.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腹水基本呈漏出液改变。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病死率较高,特别是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者预后不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