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retroperitoneal hernia
|
拚音 |
FUMOHOUSH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腹膜后疝系指肠襻进入腹膜隐窝而形成的腹内疝。其发生和胚胎发育时小肠旋转不良有关。根据发生的部位,有十二指肠旁疝、盲肠旁疝和乙状结肠间疝等。本病多有腹膜形成疝囊,故属真疝。由于疝囊常为结肠系膜组成,这类疝又统称为结肠系膜疝。本病不多见,其中约半数以上为十二指肠旁疝。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十二指肠旁疝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因十二指肠旋转不完全,停留在右侧腹内,而大肠在其前旋转正常,近侧小肠遂陷入右侧结肠系膜内,形成内疝,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上动脉。另一类是小肠旋转至左侧,而结肠固定,以致小肠陷入左侧结肠系膜内,形成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肠系膜下静脉常位于疝囊颈的前缘。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很困难。手术前腹部X 线平片显示充气的肠襻聚集一团,应怀疑有本病可能。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本病常无症状。出现症状,则主要为肠梗阻的临床表现,肠梗阻可反覆发作。突然发生肠梗阻,而在某一体位的改变下,肠梗阻又突然缓解,是本病的特点。有时在腹部可扪到一肿块,叩诊鼓音,听诊有强烈的肠鸣音。平时常发生餐后腹痛或不适,腹胀、恶心、呕吐,有时有便秘或发作性腹泻。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常因肠梗阻而作手术。手术时要注意辨认疝的位置和解剖,以免在松解疝环时误伤重要血管。对右侧十二指肠旁疝,应将右侧结肠的侧腹膜切开,使右侧结肠左移,小肠不致受压。对左侧十二指肠旁疝,应沿肠系膜下静脉将结肠系膜切开,松解出小肠,并沿小肠系膜根部的左侧将结肠系膜与后腹膜固定,防止疝的再形成。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