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急性胆管炎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cute cholangitis
拚音 JIXINGDANGUANY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急性胆管炎是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胆管炎症,为外科急腹症中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上腹剧痛,继而高热伴恶心呕吐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多数继发于胆管结石和胆道蛔虫症,胆管狭窄和胆管肿瘤有时亦可继发本症。上述疾病造成胆管阻塞和胆汁淤积,以后继发细菌感染。细菌几乎都是来自肠道,主要为大肠杆菌、克雷白菌、粪链球菌和某些厌氧菌。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胆管阻塞继发细菌感染后,胆管粘膜发生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胆管的梗阻,胆汁变成脓性,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梗阻近侧的胆管扩张,在含脓性胆汁的胆管高压作用下,肝脏可肿大,肝细胞坏死,形成肝内多发性小脓肿。胆管壁可发生溃疡,发生胆道出血。胆管高压下脓性胆汁甚至脓栓可经过溃破的肝窦进入血循环,造成毒血症败血症。病人可由此发生感染性休克、肝肾功能衰竭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这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临床上即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或称重症胆管炎。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诊断标准:
1. 临床上经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胆道结石,胆管梗阻增粗,口服、静脉胆囊造影,显示胆道结石梗阻,胆总管增粗者。
2.实验室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
3.临床上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黄疸、高热、疼痛及有早期休克征象。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的夏柯三联征,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以及病情发展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低血压等情况,即可诊断为化脓性胆管炎。B超可显示胆管有扩张,并可能显示结石光团。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表现为起病突然,有剑突下、右上腹剧烈疼痛,继而发生寒战、高热,体温可超过40℃,伴恶心和呕吐。多数病人有黄疸。近半数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昏睡乃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常有血压下降现象。这些往往提示病人已发生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表示病情危重。
体检 体检有体温升高,脉率超过120次/min,脉搏微弱,剑突下及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大胆囊。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白细胞计数可升至(20—40)×109/L并出现中毒颗粒。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值明显升高。血培养有细菌生长。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结石(或其他梗阻因素)去除,黄疸消失,疼痛消失,体温、白细胞均恢复正常。
2.有效:结石虽未完全去除,但已解除梗阻,黄疸明显消退,疼痛减轻,体温及白细胞下降,休克征象得以纠正。
3.无效:凡以上各症状未能减轻者,应视为无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胆管减压和引流胆道,以控制感染。约75%病人在病程早期通过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解痉镇痛、利胆药物和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可使病情趋于稳定,感染得到控制。但约有25%的病人将最终发展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刻应及时采用急诊手术治疗。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休克、水和电解质失调、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手术方法要简单有效。主要是胆管切开探查和T管引流术。近来不少地区还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外引流术来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待病情稳定和感染控制后,再根据胆管造影情况对胆管病变作择期性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金锁匙(《活人心统》卷三。)
 下后间服缓剂
 伏龙肝汤(《千金》卷二十)
 玉绣球(《古今医鉴》卷十五引周后峰方)
 妈妈骨转移一年了,未手术放化疗,求助治疗思
 碧玉丹(《杨氏家藏方》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