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testinal endometriosis |
拚音 | CHANGDAZIGONGNEIMOYIWEIZHE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妇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系指子宫内膜组织在肠道生长而引起的病变和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累及子宫旁组织,如卵巢、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骨韧带和膀胱等处,也常累及消化道。育龄妇女约10%可患了宫内膜异位症,其中1/4累及肠道。多发生于30—45岁。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尚未完全阐明。有认为在月经期,由于某种原因,子宫内膜组织经输卵管倒流入盆腔,植入宫旁组织,腹膜腔、小肠和结肠;子宫内膜组织也可通过血循环和淋巴途径向远处迁移,偶尔亦可为先天异位。本病多侵犯盆腔肠襻,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多见。其次是回肠、阑尾和空肠。异位于宫内膜常先累及浆膜层,亦可累及肌层、粘膜层,因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每到月经期出血,在浆膜下积血和瘢痕化,形成硬块而压迫邻近组织和肠襻。病变在乙状结肠者,常是结节状硬块而环绕肠襻引起肠腔狭窄。异位的子宫内膜向腹腔溃破时,肠襻和盆腔器官可发生粘连。子宫、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肠襻于晚期可粘连一起而发生肠梗阻。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主要依赖详细病史和体检,由于病情变化与月经周期有关,所以在行经期前、中、后应反覆作妇科检查,仔细观察病变与经期的关系。病变于行经期后隐退为其特征。结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肠腔狭窄者应与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肉芽肿性结肠炎等作鉴别。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月经期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在肠梗阻发生后尚可引起相应的症状。本病常见阵发性腹痛、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向下腹部放射,月经期症状加重。病灶罕有向粘膜溃破,故便血少见。阴道检查可触到子宫直肠窝靠直肠前壁有柔软结节或不规则硬结,这是侵犯直肠、乙状结肠的重要体征。乙状结肠镜检查,可发现肠腔变狭窄,但粘膜无异常。钡剂灌肠显示病变肠腔狭窄,狭窄的节段较长,边缘光滑。于宫内膜异位症可因移植内膜灶的侵蚀或囊肿破裂引起血腹症。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根据症状、病变部位、年龄及生育要求而决定。对年轻而要求生育者,应多考虑药物治疗,对年长患者应力求根治。但如已近绝经年龄,而症状不剧者,不一定要手术,因绝经后卯巢功能衰退,内膜样组织可以萎缩,症状也能消失。 药物治疗主要应用内分泌制剂,包括孕激素如甲羟孕酮或炔诺酮;雄激素可用甲睾酮或丙睾酮。近年有人应用达那哇(danazol),取得较好疗效。手术治疗适用于痛经甚剧而药物治疗失败者,或者有盆腔病变引起肠梗阻者。放疗仅应用于手术后遗留的异位内膜组织仍产生症状者,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旦不宜手术者。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