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
拚音 |
SHISUANLIXIBAOXINGWEICHANG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与变态反应有关的胃肠道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性疾病。病变可广泛涉及胃和小肠或局限于胃,特别是胃窦部。本病的病理特点为胃肠道组织水肿和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不伴有肉芽肿形成或血管炎。因病变部位及胃肠壁各层受累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多样化。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的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主要根据:胃肠壁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既往或发病同时可伴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花粉症(枯草热)。哮喘、湿疹或荨麻疹;有某种食物诱发本病的病史。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病变大多发生于胃窦部,约有半数同时伴有小肠病变。典型组织学表现为胃肠壁各层出现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弥漫性浸润,以肌层病变为最明显,导致胃窦和(或)十二指肠、空肠壁增厚,粘膜呈结节样变,并有溃疡形成。除胃肠道病变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外,胃肠道外组织或器官不出现嗜酸粒细胞为主的浸润性病变。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反覆发作的腹痛、呕吐或腹泻,伴有过敏反应病史和周围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可拟诊为本病。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主要表现为反覆中上腹疼痛和呕吐,疼痛不能为制酸剂所缓解,常伴有腹泻;呕血和黑粪也不少见。病程一般较长,且多反覆。可有贫血,偶有周围性水肿或腹水。根据胃肠道病变的位置和胃肠壁各层受累程度,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以粘膜层受累为主,较多出现缺铁性贫血和胃肠道出血。如小肠粘膜受累严重,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或失蛋白性肠病,从而引起低白蛋白血症或周围性水肿。②以肌层受累为主者,由于胃肠壁增厚和变硬,可导致幽门梗阻或小肠梗阻。③以浆膜层受累为主者,可出现腹水,腹水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胃肠X线钡餐检查常见胃窦狭窄及幽门梗阻,胃粘膜皱壁粗大紊乱,胃壁略僵硬。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周围血液检查常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缺铁性贫血改变,偶见低白蛋白血症。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结节样增厚。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活检可发现典型的嗜酸粒细胞浸润。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局限性嗜酸粒细胞肉芽肿、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本病预后良好,长期随访,罕见恶变。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本病常反覆发作,且具有自限性,可有较长的无症状间歇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常可使病情迅速缓解。病变范围局限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手术治疗,术后复发者极少。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