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ick sinus syndrome |
拚音 | BINGTAIDOUFANGJIEZONGHEZHENG |
别名 | 窦房结功能不全,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快-慢综合征,窦房结疾病,窦房结功能衰竭,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造成其起搏和(或)冲动传出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临床表现。亦称“窦房结功能不全”、“心动过缓-过速综合征”(快-慢综合征)、“窦房结疾病”或”窦房结功能衰竭”。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可见于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与各种心肌病和心肌炎,外科创伤等,部分为家族性,也有原因不明。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病理改变为窦房结和心房纤维增生,可伴有窦房结动脉的结内部分闭塞,偶可累及房室交接处和束支。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标准: 《中华内科杂志》1977年6月邀请有关专家研究制定标准如下 1.病窦综合征 (1)主要依据为窦房结的功能衰竭,表现为以下三项中的一项或几项,并可除外某些药物、神经或代谢功能紊乱等所引起者①窦房传导阻滞。②窦性停搏(停顿时间持续2s以上)。③明显的、长时间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常在50次/min以下),大多数同时有①和/或②。单独窦性心动过缓者,需经阿托品试验证明心率不能正常地增快(少于90次/min)。 (2)作为次要依据的、伴发的心律失常,在主要依据基础上,可有以下表现,①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扑动或房性(或交接性)心动过速,发作终止时,在恢复窦性心律前易出现较长间歇。这类病例常被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综合征(快-慢综合征)。部分病例经过一个时期后变成慢性心房颤动或扑动。②交界区功能障碍。以起搏功能障碍较常见,表现为交界性(结性)逸搏发生在间歇后2s以上,或交界性心律频率在35次/min以下;亦可出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双结性病变”。 (3)在少数病例,诊断依据为:①慢性心房颤动或扑动,有可靠资料说明以往有上述窦房结功能衰竭的主要依据者;或经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恢复窦性心律后出现这种表现者。②持久的、缓慢的交界性心律,心率常在50次/min以下(窦房结持久的停顿),有时可间断地稍增快。 2.可疑病窦综合征 (1)慢性房颤、室率不快(非药物引起),且病因不明,或电转复时窦房结恢复时间超过2s,且不能维持窦性心律。 (2)窦性心动过缓,多数时间心率在50次/min以下,阿托品试验(一);或/和窦性停搏停顿时间不及2s。 (3)在运动、高热、剧痛、三度心衰等情况下,心率增快明显少于正常反应,平时阿托品试验(一)。 3.说明 (1)病窦综合征一般系指慢性病例(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后遗留下者),但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心肌炎的较短暂的病态有时被称为急性病窦综合征。 (2)“明显的、长时间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系指窦性心律在24h中的多数时间内≤50次/min,偶亦可快至60~70次/min。 (3)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亦可由下述情况引起,一般不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应注意鉴别:①药物:洋地黄、β阻滞剂、奎尼丁、利血平、胍乙啶、心可定、异搏停、吗啡、锑剂类等。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③对迷走神经的局部刺激(机械性刺激如颈动脉窦过敏、局部炎症、肿瘤等刺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迷走神经功能亢进。④排尿晕厥。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颅压增高所致的脑病。⑥黄疸。⑦血钾过高。⑧甲状腺机能减退。 (4)以上标准不适用于运动员及儿童。 (5)诊断书写要求:除作出病窦综合征的诊断外,为了全面反映病情,尚应写明以下诊断:①病因诊断:如病因不能肯定可写“病因不明”。②功能诊断:如阿-斯综合征(脑缺血性晕厥),急性左心衰竭等。③详细列述观察到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阵发性心房颤动等。 4.阿托品试验 (1)方法:试验前卧位做L2心电图对照。静脉快速推注阿托品1mg或0.02mg/kg(可用2ml生理盐水稀释),以后1、2、3、5、10、15、20mmn时分别描记L2心电图,共7次,变化明显者可观察到30min。有条件者同时示波连续观察心电图更好。 (2)结果评定:①注射后全部观察时间内窦性心律<90次/分者为(+)。②注射后出现交接性自主心律或原有交接性心律持续存在者为(+)。 (3)注意:前列腺肥大者慎用,青光眼患者忌用。 (4)评价:对于鉴别缓慢的窦性心律失常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有辅助诊断价值。有一定假阴性及假阳性,前者多于后者。 [附]程度分类 1.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综合征(快-慢综合征)。 2.双结病变,窦房结与房室交接处功能均不正常,表现有房室交接处逸搏,逸脱心律(或)Ⅱ度、Ⅲ度AVB。 3.全传导系功能障碍,表现有窦房、房内、房室交接处及室内传导阻滞。 |
西医诊断依据 | 有持续或间歇出现慢于50次/min的窦性心律兼有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以及缓慢的逸搏心律或异位心动过速时,可诊断为本综合征。仅有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心律中偶现窦房阻滞,交接处性逸搏者须随访观察方能作出肯定诊断。心房颤动未经治疗而心室率仅60次/min左右或心房扑动时心房率在200次/min以下须高度怀疑本综合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护,可检出平时被忽略的异常心律,有助于诊断。对可疑病人可作:①激发试验:嘱病人运动,或静脉注射阿托品1—1.5mg.心率如不超过90次/min和(或)出现窦房阻滞、交接处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属阳性。使用异丙肾上腺素(3—5μg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3—0.5mg静脉注射)后出现以上情况者亦属阳性,但有一定危险性,不宜常规使用。②窦房传导时间测定:用人工心房内程序起搏发放房性早搏,如窦房结自律周期为A1—A1s,房性早搏P波(A2)的冲动经窦房交接处侵入窦房结使之提前除极,并从此时开始重新安排窦性频率,产生房性早搏后第一个窦性P波(A3)。A2—A3间距称回复周期(returning cycle),等于心房冲动传到窦房结以及窦房结的冲动传到心房的时间和窦房结固有周期之和。前两者的平均值称窦房传导时间SACT=A2A3—A1A1/2,实验测定的正常窦房传导时间为82±19.2ms,最高限度为120ms,>150ms提示有窦房传导障碍。③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用人工心房内快速起搏,起搏频率10—20次/min逐渐增至100—160次/min后分别维持1—2min,然后在心电图监视下突然停止心房起搏,测定窦房结在心房停止起搏后恢复活动所需的时间(从未次起搏信号到第一次窦性P波间的距离)称为窦房结恢复时间。正常在1s左右,本综合征常延至1.5s以上。上述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者;不能否定诊断;显著超过正常有参考价值。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有时被偶然发现。以心、脑、胃、肠、肾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为主,如乏力、胸痛、心悸、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易激动、反应迟钝、夜尿多、食欲差等,可持久或间歇发作。高度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时可发作短阵晕厥或心源性昏厥。偶可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和心肌炎可引起暂时性的窦房结功能不全,急性期过去后消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多慢于每分钟50次,常伴有窦房阻滞、窦性静止、交接处性逸搏。逸搏发生较迟,与其前一心搏距离常>1.5s,交接处性逸搏心律也多在35—40次/min。可兼有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常有主动性异位节律(称快-慢综合征),如过早搏动、并行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发作。房性早搏常不能下传,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率一般不太快,心房扑动时心房率也常<200次/min。心动过速中止后常有一长间歇。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显效:症状消失,平卧心率增加5次/min以上,及/或SNRT、CSNRT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2.改善:症状减轻,平卧心率增加2~4次/min,及/或SNRT、CSNRT显著缩短。 3.无效:症状未改善,平卧心率增加<2次/min,及/或SNRT、CSNRT无改变。 4.恶化:上述指标有恶化倾向者。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针对病因,避免使用一切减慢心率的药物如普萘洛尔(心得安)、胺碘酮、奎尼丁、利血平、洋地黄等,发生快速心律失常时,亦应谨慎使用。心率缓慢时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暂时有效,但长期应用难以耐受。为防止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可用苯妥英钠0.1g每日3次,敌胺0. 1g每日3次,但均不够满意,如心房扑动或颤动由阵发转变为持久,则症状反可减轻。屡发心源性昏厥者应安置按需型人工心脏起搏器。必要时加用药物控制快速心律失常。最好用有自动抗异位性心动过速功能的起搏器。 |
中医治疗 | 可用附子、麻黄、玉竹、黄精、丹参等中药治疗。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