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tra-atrial block |
拚音 | XINFANGNEICHUANDAOZUZH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心房内传导阻滞指冲动传导在心房内延迟或中断。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其表现有两种形式。①不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心电图示P波增宽,≥0.12s,顶峰可伴有切迹,顶峰间距≥0.04s。临床并不少见,最常见于冠心病、左房室瓣病,与左心室肥大相关。常表示左心房肥大,而非真正的阻滞。②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表现为完全性心房分离。心房同时受两个起搏点激动而彼此互不相干。其中有一个起搏点仅能激动心房,另一个起搏点不仅可激动心房,而且还可下传到心室。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临床极罕见,偶见于各种心脏病、洋地黄中毒或其他病重的垂危患者。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预后差,大多在记录到心电图后短期内死亡。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不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治疗在于处理原发病。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