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trial flutter |
拚音 | XINFANGPUDO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心房扑动是快速而规则的房性异位心律失常。心房率250—350次/min,一般房室传导为2:1,较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动过速少见。以发作性居多。常是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相互转变时的短暂现象。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心房扑动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胸腔手术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炎或肺梗死患者也可发生。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发病机制和心房颤动相同,但异位起搏点除极快而规则或环行传导途径固定,因而形成快而规则的心房激动。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心房扑动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与心房颤动基本相同。 2.心悸、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时心率可突然减半,或突然加倍。 3.心电图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规则的扑动波,称F波。 (2)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可呈宽大畸形。 (3)心室律可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也可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临床与心电图特征,诊断并不困难。 心电图特征:①窦性P波消失,代以整齐的锯齿状心房扑动波(F波),频率250—350次/min左右,F-F之间无等电位线,在Ⅱ、Ⅲ、aVF和V1导联上较清楚。②除婴幼儿或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心房扑动可有1:1房室传导外.房室传导比例为2:1或4:1,3:1;5:1较少见。如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则心室律也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者同,如伴有心室内差异传导,可呈畸形增宽。心室律匀齐的心房扑动需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相鉴别。心室律不齐者需与心房颤动相鉴别。心房扑动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柬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增宽、畸形,酷似室性心动过速。如颈静脉搏动快于心室率,压迫颈动脉窦可使心率突然减半应考虑为心房扑动。尤其是压迫颈动脉窦心室率减慢,并显示出原来难以辨认的F波,诊断可以确立。压迫颈动脉窦后如心律恢复为正常窦忧可以摒除心房扑动的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表现与心房颤动相似,心室率快的可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昏厥等。心室率较慢的一般不引起明显症状。未经治疗的心房扑动,房室传导多为2:1,故心室率常在150次/min左右。房室传导比例改变时心室率可突然减半或加倍。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律可不规则。压迫颈动脉窦或眼球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可突然减半。仔细听诊可闻及心房音。颈静脉处可能见到频率快的心房收缩波,快于心室率,或为其倍数。 有时F波频率和形态不绝对规则,称为不纯性心房扑动,或心房扑动-颤动,是两者并存的现象。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恢复窦性心律。 2.好转:症状减轻、房扑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维持在70~80次/分左右。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除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包括心房扑动发作时控制过快的心室率、心律失常的转复和预防复发的措施。发作时心室率不快且无症状的心房扑动患者,可以不予治疗,发作时心室率快,血流动力状态恶化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扑动1:1传导等)同步直流电复律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复律所需能量仅50Ws,转复成功率高达90%—95%。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不全时,首选洋地黄制剂静脉给药控制心室率。在此过程中,心律可能转为窦性,亦可能先转为心房颤动,然后在暂停或改用维持量毛花甙C(西地兰)或地高辛后,转为窦性。为控制心室率还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或普罗帕酮(心律平),适用于无心功能不全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药物转复心律可试用奎尼丁或胺碘酮。前者由于可使房扑频率减慢,房室传导转为1:1.以致心室率借增,甚至引起昏厥。后者作用起始缓慢,常需1周或以上才奏效。与药物复律比较,电复律安全可靠,奏效快,因而已被公认为心房扑动复律的首选治疗方法。复律后预防复发常选用奎尼丁或胺碘酮。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