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sinoauricular conductive block
|
拚音 |
DOUFANGCHUANDAOZUZH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窦房传导阻滞指窦房结产生的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心房,导致窦房结传至心房的冲动传导时间延长或中断。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见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及后遗症、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心肌病等,也有病因不明,少数有家族史。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窦房传导阻滞有一、二、三度之分,其引起的心室停顿时间如不长,多无症状。心动显著过缓可引起乏力、头昏、胸闷等。停顿间歇过长可诱发眩晕以至心源性昏厥。体检示心率和脉率缓慢而不整齐,可有较长间歇。
|
体检 |
|
电诊断 |
第一度窦房传导阻滞时一般心电图无法显示。第二度(不完全性)窦房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显示两类变化:①在窦性心律中突然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P-QRS-T波群消失,其前后的P-P间距是原来窦性心律P-P距离的倍数,长间歇之后可有逸脱心律,或恢复窦性心律。迷走张力增高引起者,心率增快后(如注射阿托品)可使之消失,如为2:1窦房传导阻滞,心率可突然加倍。②文氏现象,窦房结冲动(S)传入心房的时间(S-P)逐渐延长,直至不能引起心房心室激动,发生一次或一次以上的P-QRS-T波群脱漏,此时P-P间距逐渐缩短直至出现长的间歇,间歇前的P-P间距最短,最长的P-P间距小于其前的P-P间距的二倍,间歇后的第一个P-P间距长于间歇之前的任何一个P-P间距,各次心房脱漏后的第一个P波之间距离(称“等同传导间距”)相等或呈倍数关系。第三度(完全性)窦房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示窦性P波长期消失,常为房室交接处或心室自主心律所取代,与窦性静止很难区别。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窦房传导阻滞须与窦性心律不齐相鉴别。2:1窦房阻滞可被误诊为窦性心动过缓,应予注意。未下传的房性早搏的P波隐藏在T波内也易被误诊为窦房传导阻滞。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轻者无须治疗,心动过缓严重者可用麻黄素、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顽固而持久并有晕厥或心源性昏厥发作者,应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