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膜壳绦虫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hymenolepiasis
拚音 MOQIAOTAOCHONG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膜壳绦虫寄生在人体可以引起膜壳绦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膜壳绦虫有微小膜壳绦虫(H。nan)和缩小膜壳绦虫,或称长膜壳绦虫(H. diminuta),故又分为微小膜壳绦虫病与缩小膜壳绦虫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微小膜壳绦虫的成虫较小,长约数十毫米,鼠或人为其宿主。成虫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如被新的宿主吞食,其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并进入肠绒毛发育为似囊尾蚴。似囊尾蚴破肠绒毛入肠腔,以其吸盘固着于肠壁上,发育为成虫。从吞食虫卵到粪便中排出虫卵,需2—4周。成虫寿命2—3月。因此虫可直接经卵感染,通常不需中间宿主。但据实验,蚤类、多种面粉甲虫、赤拟谷盗等可作为中间宿主。宿主亦可自身感染微小膜壳绦虫,即孕节在宿主肠内被消化,释出虫卵,六钩螺孵出,进入肠绒毛,经似尾蚴发育为成虫。微小膜壳绦虫尚可侵入其他组织。 缩小膜壳绦虫病 又名长膜壳绦虫病。生活史与微小膜壳绦虫近似,其不同点在于本虫是鼠类的寄生虫,偶寄生于人;再者本虫必需有中间宿主,包括20几种节肢动物,以米甲虫、面甲虫、赤拟谷盗、谷娥、带壳衣蛾及具带病蚤、印鼠客蚤等为主要中间宿主。病者一般仅少数成虫寄生。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微小膜壳绦虫病,由于成虫在肠内的机械损伤和虫体分泌毒素的作用,使宿主肠粘膜发生出血性小溃疡和局部充血。感染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一般胃肠道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头晕头痛、烦躁、失眠、惊厥和癫痫。 个别病人感染很重,却无任何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可发生眼、鼻、肛门和皮肤瘙痒或尊麻疹等过敏反应。 缩小膜壳绦虫病,多数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有一般胃肠道症状。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微小膜壳绦虫病血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达5%—20%。
尿
粪便 微小膜壳绦虫病确诊依据粪便中检出虫卵。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连续粪检数次,可增加检出虫卵机会。 缩小膜壳绦虫病诊断同微小膜壳绦虫病。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微小膜壳绦虫病驱虫治疗以吡喹酮为首选,剂量按15—25mg/kg计算(儿童以15mg/kg为宜),一次口服,疗效满意。甲苯达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内硫咪唑)亦具良效,300mg每日2次,3d为一疗程。氯硝柳胺(灭绦虫)疗效较前者为差,可作为次选药物,剂量为第1日2g,第2—7日每日1g(儿童酌用半量)。本病有自身感染的可能,寄生虫数很多,故宜间歇重复治疗。
缩小膜壳绦虫病治疗同微小膜壳绦虫病。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微小膜壳绦虫病预防在于加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以及灭鼠。
缩小膜壳绦虫病预防着重于消灭仓库害虫和鼠类。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唯耕唯读”中医世家
 急惊
 吸远
 古今名医汇粹 8 病能集六 上课笔记
 高良姜散(《圣惠》卷八十四。)
 茯苓丸(《普济方》卷二二九。)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