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canthocephaliasis
|
拚音 |
JITOUCHONG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棘头虫病是由猪巨吻棘头虫所引起,猪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等动物的小肠内,偶可寄生于人的小肠而引起腹痛、腹泻、肠穿孔等。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由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所引起,该虫又名巨棘吻虫(Echinorhynchus gigas)或巨吻棘头虫(Giagantorhynchus gigas),人主要是吃生或半生的含有棘头体的甲虫类而受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发病季节与各地甲虫的活动繁殖季节有关,一般为6—11月。
|
地区 |
前苏联、捷克、泰国及中国均有报道,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
|
人群 |
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年。
|
强度与传播 |
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具胚胎的卵随粪便排出。虫卵在土壤表面或深处能生存数月。虫卵被金龟于、天牛等吞食后,卵内幼虫很快孵出,迅速穿过肠壁进人体腔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棘头体。宿主吞食含有棘头体的甲虫后,棘头体在小肠内逸出,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终宿主为家猪、狗、猫。人因偶然吞食甲虫而感染。猪为主要传染源,猪体寄生虫数平均为3—7条。因人不是棘头虫的适宜宿主,病人体内的虫体多数不能发育成熟,病人粪便中找不到虫卵。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棘头虫以吻突倒钩钩附于小肠壁。使肠粘膜出血、发炎、坏死,形成溃疡。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凡遇患者来自流行区,有捕食甲虫史以及出现腹痛、消瘦、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者,可考虑本病,对拟诊病人可试用驱虫药治疗,如排出虫体则可确诊。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虫体的代谢产物、毒素可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引起腹痛、发热、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虫体的吻突可穿通肠壁造成肠穿孔、腹膜炎、腹腔脓肿等。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目前尚无理想的驱虫药物。治疗本虫所致的外科并发症时应同时手术取虫。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预防主要是在流行区教育儿童勿捕食甲虫,以及加强对猪的饲养管理。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