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apillitis |
拚音 | SHISHENJINGRUTOUYAN |
别名 | 中医:(急)落气眼,暴盲,(慢)目茫茫候,目暗不明候,视物不真,视瞻昏渺,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本病是指发生的病变位于视神经球内段或紧靠眼球的球后视神经前段。发病较急,视力下降严重,单眼或双眼发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具体常见病因有感冒、眶蜂窝织炎、脓肿、败血症、梅毒、结核、脑膜炎、葡萄膜炎、贫血、中毒、哺乳及视神经脊髓炎、laber氏病等。 |
中医病因 | 本病属瞳神疾病,凡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郁络阻,郁久化热,肝胆火旺,上扰清窍;急性热病,耗损真阴,灼烁津液,阴虚火旺;产后哺乳,气血虚衰均可导致本病。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属内障范畴的水轮疾患,古人认为水轮属肾,肾无实证,故一项有“内障属虚”的论点,但临床证明,本病有虚有实,不必拘泥。由于本病眼外见症较少,应将自觉症状结合眼内检查所见,参合全身脉症辨证,正确判断阴阳虚实,做到有的放矢。 视瞻昏渺主证为视物膝昧不清,但无明显的眼前阴影及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直为曲,视一为二等证。若有,则属视惑之范畴,不属本条讨论的范围。 1.肝胆火旺 证候:单眼或双眼发病,视力急降,甚至失明,常伴眼珠压痛及转动时眼后作痛,眼底可见视乳头充血、水肿、生理凹陷消失,边界不清,视网膜静脉扩张,视乳头附近网膜有水肿、渗出、出血等,或发病时眼底无明显改变(球后视神经炎),全身症见头晕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①辨证:以眼部症状为主,兼见头晕,口苦咽干,脉弦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目系以厥阴肝经所主(包括视神经及球后血管),肝胆火旺,上攻目系,窍道被阻,猝然失明;热灼津液为渗出物,灼伤脉络为血溢,故眼珠痛疼及眼底诸症;头晕、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胆火旺之全身症。 2.气滞血瘀 证候:眼症同前。平素情志抑郁,胸闷胁痛,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 辨析:①辨证:除眼部症状外以胸闷胁痛,舌暗脉弦涩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目系光道受阻,故视力骤降;不通则痛,故转动眼球时牵引作痛;眼底见症均为气滞血瘀所致。肝气郁滞则胁痛,木乘土则胸闷,舌脉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3.阴虚火旺 证候:眼症同前。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唇红颧赤,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弦细数。 辨析:①辨证:除眼部症状外以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舌红,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热病伤阴或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热盛血壅,故见眼部诸症。阴精亏虚,清窍失养,复受虚火扰动故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舌红,脉弦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气血两虚 证候:眼部症状同前或眼底变化不明显,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同时伴有气短乏力,唇甲色淡,舌淡,脉细无力。 辨析:①辨证:除眼部症状外以气短乏力,唇甲色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气血为乳汁生化之源,著乳汁过耗,精华外流,以致目系失养而神光衰弱,或伴以七情不畅,气机受阻,遮蔽神光,故视力骤降,头晕眼疼:气不摄血则网膜出血;脾虚不运,水湿上泛则渗出;气短乏力,唇甲色淡,脉细无力均力气血两虚之象。 |
西医诊断标准 | 1.起病急,视力下降,单双眼发病。 2.瞳孔放大,直接对光反应(一),间接对光反应(+)。 3.早期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视网膜中心静脉曲张,严重者视乳头水肿隆起,但不超过3D,视乳头及周围有渗出物及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同时有视网膜水肿、渗出物及出血灶,可称视神经网膜炎。 4.晚期视神经萎缩,呈灰白色,境界不清。 5.视野中心暗点、傍中心暗点扩大,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或象限性缺损。 6.眼血管荧光造影:见视乳头及毛细血管扩张及荧光渗漏现象。 具备1~3项即可诊断,兼有4~6项即可确诊。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发病早期视力即急剧下降,严重者可丧失视力。部分病人伴前额部及眼球后疼痛或压迫感。 2.视力如有保留时,视野检查可发现中心暗点或傍中心暗点,视野向心缩小,以红绿色视标检查尤为明显。 3.瞳孔稍散大,光照不持久,对光反射迟钝。 4.视神经乳头充血肿胀,边缘模糊,隆起度不高,一般低于3D,视乳头周围网膜常水肿混浊,并偶见小片状出血。压迫眼球时,可见到眼底视网膜动脉搏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早期基本正常,视野生理育点扩大及向心性缩小,颅内压或眶内压高。眼底表现视乳头充血水肿隆起超过3D,周围视网膜水肿,并伴出血,视网膜中央静脉怒张纡曲,静脉搏动消失,水肿一般存在时间较长,水肿消退后形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 2.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力突然减退,视野检查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缺损、水平或垂直性半侧偏盲,颅内压不高,患者常为老年人。眼底表现视乳头水肿,边缘不清,常伴少量出血,中央动脉、静脉无明显改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亦可提供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暴盲与青盲的区别在于,青盲是逐渐失明,本病是猝然发病。绿风内障也能骤然失明,但其有头目剧痛,抱轮红赤,黑睛混浊,瞳神散大而微呈淡绿等特征,与本病不红不痛而突然失明不同。外伤导致的目窍失明,有清楚的外伤史,易区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眼底炎症消退,视力基本恢复、视野正常。 2.好转:炎症消退,视力和视野部分恢复。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病因治疗:如应用广谱抗生素、驱梅、抗痨等治疗。 2.皮质类固醇:局部氟美松2mg球旁注射,每日1次,连续5天。全身应用多采用静脉滴入,如氟美松15~20mg,每日1次,病情稳定后减至维持量。亦可选用ACTH,量亦大些,稳定病情后减量。 3.支持疗法:选用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针每日1次,肌注(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2250ug),10次为一疗程。胞二磷胆碱0.25,每日2次肌注。亦可用肌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扩张血管药物常选用丹参、地巴唑、烟酸、妥拉苏林、维脑路通等。 |
中医治疗 | 目系乃厥阴肝经所主,水轮疾患内应于肾,故本病治疗重在使用疏理肝气,滋补肾阴的药物,同时还应注意配合活血化瘀通络之品。 (一)辨证选方 1.肝胆火旺 治法:清泄肝胆。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龙胆草10g,桅子10g,木通10g,黄芪10g,生地15g,柴胡6g,野菊花30g,金银花20g,连翘15g,丹参15g。视乳头充血重或视网膜出血多者加丹皮、赤芍。 2.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柴胡10g,当归10g,赤芍10g,丹参15g,云苓15g,青皮10g,郁金10g,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0g,甘草3g。肝郁化热者酌加丹皮、栀子、黄芩以清肝热;若见余热滞留经络,可加女贞子、枸杞子、石菖蒲。 3.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知母10g,黄柏10g,山萸肉15g,生地15g,云苓15g,丹皮10g,山药15g,泽泻15g。可酌加女贞子、龟板、麦冬、玄参以增强滋阴降火之功。 4.气血两虚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10g,党参12g,白术15g,云苓12g,炙甘草6g。 (二)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详见‘针灸’栏。 2.物理疗法: ①复方丹参注射液局部电离子导入,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本病气滞血瘀型。 ②眼底有瘀血者,局部用三七、丹参、红花、川芎等液电离子透入,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作2~3疗程,以促进瘀血消散。 |
中药 | 1.血府逐瘀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本方行气活血化瘀,用于本病气滞血瘀型。 2.疏肝理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本方疏肝理气,配合上方用于本病气滞血瘀型。 3.杞菊地黄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本方滋阴明目,用于本病阴虚火旺型。 4.十全大补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本方气血双补,用于本病气血两虚型。 |
针灸 | 睛明、攒竹、球后、承位、瞳子髎、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外关等,每次局部取两穴,远端取2穴,中刺激,不留针;或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少许0.5%盐酸普鲁卡因作穴位注射,每日1组,每次0.5ml,交替使用,10天为1疗程。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急性视神经炎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其病因可由传染病,中毒、邻近组织炎症蔓延,营养和代谢障碍,脱髓鞘性神经病变,遗传等多种病因造成。其治疗应予抢救处理,尽可能找出病因,根据病因根治,如局部病灶的治疗及中毒药物的停用等。急性期西药通常给大量皮质类固醇静滴或球后注射及抗生素、维生素B类和其他能量药物,配合扩血管制剂;中医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主张加用活血通络之品,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认识,此类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视神经血供,加速视神经周围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与消散,减轻视神经炎性水肿的作用,从而加速视力的恢复。对哺乳期视神经炎除选用相应药物外,必须立即停止哺乳。由于本病发病急,视力下降突然,故早期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中期视乳头水肿较轻,皮质类固醇已减量,病人常有阴虚火旺的症状,可以滋阴降火为主,代表方为知柏地黄汤加减;后期的治疗应注重全身调理,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可选用杞菊地黄汤或八珍汤加减;若病久失治,或病程较长,眼底已有视神经萎缩则按青盲论治。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