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拚音 ZHONGXINXINGJIANGYEXINGSHIWANGMOMAILUOMOBINGBIAN
别名 中医: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大为小,视直为曲,视正反斜,视惑,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失常,形成黄斑部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较为常见的眼底病之一,常单眼发病,有时也可为双眼,有自愈和反复倾向。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尚未清楚,有关病因探讨,虽有缺血、感染、炎症、免疫反应及代谢障碍等说法,但缺乏有力证据,现已公认本病是由于色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受损所致,色素上皮细胞之间的封闭小带是脉络膜与视网膜之间的一道屏障,一旦此小带受损,将使色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受损,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渗漏液经过此损害区进入视网膜下神经上皮下积存,从而引起神经上皮的浆液性脱离。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多发于20~45岁的健康人,男多于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以往,由于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不足,因而曾冠之以复发性中心性视网膜炎、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病变等名称。自从用荧光素血管造影研究本病以来,认识到本病的原发损害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功能的破坏,使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液得以进入视网膜的神经上皮之下,形成黄斑水肿。这种屏障功能破坏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渗透性改变导致色素上皮脱离,另一是由于色素上皮细胞本身局限性损害。
中医病机 本病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当某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偏盛偏衰,精气不能上行灌输,或脏腑受邪,邪随经脉上冲于目,均可引起本病。故凡湿热痰浊内蕴,上犯清窍;或情志不舒,气滞血瘀,玄府不利;或脾肾阳虚,脾不运化,肾不化气,水湿内停,上注于目;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旺乘脾土,土虚湿郁,上注于目;或肝肾不足,精血亏耗;或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目失所养,神光衰微,均可发为本病。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以虚实为纲。古人认为主要是由神劳、血少、气虚、精亏等所致,从虚立论。而现代临床结合内眼病变,全身辨证,本病当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故辨证时应局部与全身症状相结合,探求本源,分虚实,察病所。
1.浊邪上犯
证候:自觉视物昏朦,或视瞻有色及视大为小,视直为曲,或眼前正中出现灰黄色圆形阴影。眼底:黄斑区水肿、渗出,中心凹反光消失,后极部可见一圆形光反射轮等,全身症见头重胸闷,食少口苦,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腹满痰多,口苦而腻,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辨析:①辨证:以黄斑区水肿较重兼胸膈满闷,舌苔黄腻,脉濡数或黄斑区水肿较迟,颜色污浊,渗出物位于深层而聚散无常兼腹满痰多,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失健运,湿热蕴积,浊气上泛或痰湿困阻,肝胆火扰,上泛目内,均可致黄斑区水肿而出现视物昏朦、视物变形等。全身症状均为湿热痰浊内蕴之征。
2.气滞血郁
证候:自觉眼珠隐痛,视力渐降,或眼前有带色阴影遮隔,视物变形。眼底:黄斑区暗红,有渗出物及色素沉着,小血管弯曲,中心凹反光不清。全身症有情志不舒,头晕胁痛,口苦咽干,脉弦细数。
辨析:①辨证:以黄斑区色暗红,有渗出物及色素沉着,血管痉孪明显,兼情志不舒,口苦咽干,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失条达,气滞血郁,窒遏目窍,故致黄斑区色暗红,小血管弯曲,视物不明,眼珠作痛。全身症状均为肝郁不舒,气滞血郁且已化热所致。
3.脾肾阳虚
证候:自觉视昏,视物显小,眼前有灰黄色中心暗影。眼底:黄斑区显著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全身症见头昏、健忘、气短、身疲乏力,面色苍白无华,腰膝酸软。舌质淡,苔无,脉沉细。
辨析:①辨证:以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兼头昏、健忘、气短、面色无华,腰膝酸软,舌淡苔无,脉沉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阳虚运化无力,肾阳虚水不化气,水湿内郁,上泛于目,故见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视物变形,全身症状均为脾肾阳虚所致。
4.肝肾阴虚
证候:自觉视昏,视物显小,眼前有灰色中心暗影。眼底:黄斑区水肿不重,中心凹反光消失。眼干涩微胀,眩晕耳鸣,虚烦睡眠欠佳,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而薄白,脉弦细数。
辨析:①辨怔:以黄斑区水肿,眼干涩微胀,眩晕耳鸣,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阳亢盛,抑制脾上,脾运化不利而水湿内停,上泛于目,故见黄斑区水肿;湿阻目窍而视昏,眼前有中心暗影。全身症均为肝肾阴虚火旺所致。
5.肝肾两虚
证候:眼内干涩,视物昏朦或视物变形。眼底: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微弱或不明。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脉细。
辨析:①辨证:以眼内干涩,黄斑区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不明,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脉细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目失濡养,故眼内干涩,视物昏朦,肝肾精血不足,血脉不利,故黄斑区色素沉着。全身兼见之脉症皆肝肾精亏所致。
6.心脾两虚
证候:眼内干涩,视物昏朦,眼底:黄斑区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微弱,全身症见面色无华,头晕心悸,食少神疲,舌淡脉弱。
辨析:①辨证:以眼内干涩,黄斑区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微弱,兼头晕心悸,食少神疲,舌淡脉弱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心脾亏虚,气血不足,目失濡养,神光衰微,且血不荣脉,血流滞缓,故眼内于涩,视昏,黄斑区色素沉着,中心凹反光微弱。全身症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诊断标准:
1.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小、变大或变色。
2.视野有中心暗点。
3.黄斑部水肿、暗红色,中心反射消失,黄白色、灰白色渗出物,渗出吸收后遗有斑点或色素沉着。
4.荧光造影:动脉期及静脉早期通过色素上皮缺损处,出现针尖大的渗漏点,迅速扩大、呈墨渍样向四周弥散。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突然发现视物模糊,视物雾感,视物可有变形,变小的感觉,视力障碍程度不一,病程长或多次反复可致永久性视力障碍。
体检 1.眼底:急性期黄斑部局限性水肿而隆起形成浆液性视网膜盘状脱离,周围有反光圈,中心凹反射消失,继而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恢复期,水肿逐渐消退,中心凹反射多可恢复,可残留有黄白色有光泽的渗出小点及轻度色素紊乱。 2.视野检查:平面视野查出相对性中心暗点。
电诊断
影像诊断 FFA:静脉期可见一个或多个荧光素渗漏点,呈喷出型或冒烟状扩张,也可呈扩散型或墨渍样弥散,病变痊愈可无渗漏点,色素沉着处呈荧光遮蔽,色素脱失处呈透见荧光。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老年性黄斑变性(渗出型):本病主要表现为视力逐渐下降,视野检查可见中心绝对性物,FFA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2.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常无视物变小,黄斑区有一圆形灰白色渗出病灶,其边缘有新月型或环形出血,FFA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可有少许荧光素渗漏。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①黄斑区水肿消退、呈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出现,视力基本恢复。②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无渗漏。
2.好转:①黄斑区水肿消退,除色素紊乱外,可见陈旧性渗出斑,中心凹光反射弥散,视力仅部分恢复。②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无渗漏。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由于本病病因不清,因而缺乏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至于维生素类或其它有利于代谢的药物等支持疗法,对病程与预后没有直接的作用,故也不主张应用。
2.激光光凝治疗:可用氦激光直接光凝渗漏点,但位于或接近黄斑部无血管区的渗漏点不能直接光凝,以免损害中心视力。
3.为预防本病复发,可避免过度的脑力劳动和兴奋,禁止喝酒及辣椒,预防感冒等。
中医治疗 本病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故不可一味从虚论治,视其不同证情,分别合用利湿清热、祛痰化浊,温阳化湿、清热疏肝、滋阴降火、补益肝肾、养心益脾等法。后期可于上述各法中适当加入活血祛瘀之品,也可按全身辨证,选用滋养肝肾或补益气血等法进行调治。
(一)辨证选方
1.浊邪上犯
治法:利湿清热,祛痰化浊。
方药:湿热偏重以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杏仁9g,滑石12g,白蔻仁6g,厚朴6g,白通草6g,淡竹叶3g,薏苡仁9g,半夏9g。选加黄芩栀子车前子、茺蔚子之类则更增清热利湿消肿作用;痰湿偏重以温胆汤(《千金方》)加减:法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甘草3g,栀实9g,竹茹10g;选加黄连、车前子、茺蔚子则清热除湿之力更强。
2.气滞血郁
治法:清热疏肝,行气活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柴胡6g,白芍12g,当归9g,茯苓9g,白术9g,甘草3,生3片,薄荷6g,丹皮9g,栀子9g。选加丹参郁金川芎、茺蔚子可增清热疏肝、行气活血之功效。
3.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肾气丸(《金匾要略》)加减。熟地黄20g,炒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山萸肉10g,丹皮10g,桂枝10g,炮附子10g,菟丝子15g,车前子10g,yin羊藿12g。妇女白带多,停加山药、茯苓,加薏苡仁荆芥穗;若嗳气吞酸腹胀,去山药,加莱菔子、枳壳木香
4.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明目地黄汤(《审视瑶函》)加减。生地10g,熟地10g,炒山药10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山萸肉10g,柴胡10g,当归10g,五味子10g,枸杞子12g,菊花12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口干加麦门冬天门冬;孕妇去丹皮、泽泻、车前子加白芍。
5.肝肾两虚: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医级》)加减。山萸肉12g,怀山药12g,泽泻9g,丹皮9g,茯苓12g,熟地15g,杞子12g,菊花9g。若用于眼底渗出物及色素较多者,可加当归、牛膝之类以增养血活血、通络消滞的作用。
6.心脾两虚
治法:养心益脾,补血行血。
方药: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加减。当归10g,白芍12g,熟地15g,党参10g,白术9g,茯苓10g,炙甘草3g,肉桂1g,五味子6g,远志9g,陈皮6g,生姜1片,大枣3个,黄芪15g。若加川芎、丹参则更增祛瘀生新之效。
(二)昆布离子导入疗法:
适应症:渗出明显的中浆。
方法:药液配制:昆布10g,氯化钠9g,尼泊金0.5g,蒸馏水100ml,将昆布洗净后煎成碎片,用95%酒精浸泡24小时,回收酒精,余液蒸发至无醇味,加入氯化钠、尼泊金溶解后加蒸馏水至全量,过滤,分装消毒后备用。
治疗方法:直流电2%昆布液阴离子眼枕法导入,取2个3.5cmX5cm的椭圆形电极置于眼部,另取1个6cmX10cm的电极置于颈部(眼部为阴极,颈部为阳极),电流强度为0.05~0.2mA/cm2,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次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2疗程,1%昆布液滴眼,每日4次。
中药 加减驻景丸(《银海精微》)每次9g,日服2次,本方补益肝肾,填精养血,主治本病肝肾两虚者。
针灸 常用穴:睛明、球后、头临位、太阳、风池、翳明、合谷、养老、光明、肝俞、肾俞、足三里等。每次局部取2穴,远端配2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为眼科常见疾病。西医无任何药物治疗,皮质类固醇对本病有害无益,应禁用,必要时可行激光光凝渗漏点。中医认为本病病在水轮,在脏属肾,肝肾相应,每以肝肾不足或血少气弱为病机。然本病病机较为复杂,综合而论,可概括为正虚、邪盛两个方面:正虚者,诸如脾阳亏,运化失司;肝肾不足,精血不升。若精气不足或运化失司,则目失所养,精明失用,乃致视物昏膝,视物变色,视物变形;邪盛者,主要是湿邪壅滞,上泛于目,脉络瘀郁,乃致黄斑部发生水肿、渗出,形成本病。然正虚与邪盛又密切相关,如脾失健运,则易患湿邪,治疗多以补益肝脏、益精明目、活血利湿为主,辅以西药血管扩张剂等,有利于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以达促进水肿消退,渗出吸收之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既注重调节整体,又顾及对症处理,使整体和局部紧密结合,故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出血过多眼症
 向全论坛的朋友拜早年了!
 半夏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中医的治疗方法
 元参十八
 雀啄灸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