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eripheral uveitis |
拚音 | ZHOUBIANBUPUTAOMOYAN |
别名 | 平坦部炎,中间部葡萄膜炎,慢性睫状体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周边部葡萄膜炎因其炎症主要位于睫状体平坦部及眼底周边部故又称为平坦部炎,或中间部葡萄膜炎。周边性葡萄膜炎是发生于眼底周边部视网膜色素膜的肉芽肿性炎症。病因不明,根据病理检查提示本病以周边视网膜的静脉炎症为主,而脉络膜和睫状体的炎症较轻,后期炎症向后部蔓延。本病发病率占葡萄膜炎的4%-8%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双眼发病占70%-80%。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多数认为与免疫有关,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较多,70%~80%为双眼发病。该病发病部位隐蔽,直接检眼镜发现困难极易漏诊。病理检验发现该部有血管炎症,尤其为视网膜末梢血管周围炎症,出现白鞘、闭塞并有块状胶样物渗出。病程较长,病人早期无明显异常,仅有视物轻微模糊或飞蚊症表现,并常因出现并发性白内障视力障碍而就诊发现。该病部分病人会自行缓解,大部分导致晶体后囊部混浊而形成白内障损害视力。另外可造成虹膜周边前后粘连、黄斑区水肿变性、青光眼、孔源性网脱等。一般分为良性型、脉络膜或视网膜脱离型,睫状体膜型、血管闭塞型、慢性迁延型。(Br0ckhurst分型)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轻度视力下降或无症状。 2.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渗出物、房角粘连。 3.玻璃体混浊。 4.睫状体扁平部、锯齿缘、视网膜周边部可见黄色渗出物。 5。严重者并发脉络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及白内障。 具备以上1~5项即可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1.视力障碍早期表现为视朦及眼前少量黑影飘动。裂隙灯检查偶可发现角膜后有少量几颗小沉着物,部分病人前房水Tyndall氏现象阳性,并有细胞浮游。玻璃体尘、絮状混浊。 2.房角镜检查可发现小梁网有灰黄色胶样渗出物或发现广泛的虹膜周边前粘连,进一步三面镜检查可见锯齿缘附近有灰黄色球形胶样渗出物或“雪堤”(Snow bank)状渗出物,周边视网膜末梢血管旁可见血管鞘及白线(血管闭塞)及色素紊乱现象,严重者可发现多种形状的睫状膜,呈灰色。有时伴有脉络膜脱离和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3.晶状体后囊Berger氏间隙内有“锅巴”样混浊,位于正中,影响视力。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发现部分病人黄斑区水肿,或囊样变性。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1.视力障碍早期表现为视朦及眼前少量黑影飘动。裂隙灯检查偶可发现角膜后有少量几颗小沉着物,部分病人前房水Tyndall氏现象阳性,并有细胞浮游。玻璃体尘、絮状混浊。 2.房角镜检查可发现小梁网有灰黄色胶样渗出物或发现广泛的虹膜周边前粘连,进一步三面镜检查可见锯齿缘附近有灰黄色球形胶样渗出物或“雪堤”(Snow bank)状渗出物,周边视网膜末梢血管旁可见血管鞘及白线(血管闭塞)及色素紊乱现象,严重者可发现多种形状的睫状膜,呈灰色。有时伴有脉络膜脱离和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3.晶状体后囊Berger氏间隙内有“锅巴”样混浊,位于正中,影响视力。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可发现部分病人黄斑区水肿,或囊样变性。 |
体检 | 1.视力障碍早期表现为视朦及眼前少量黑影飘动。裂隙灯检查偶可发现角膜后有少量几颗小沉着物,部分病人前房水Tyndall氏现象阳性,并有细胞浮游。玻璃体尘、絮状混浊。 2.房角镜检查可发现小梁网有灰黄色胶样渗出物或发现广泛的虹膜周边前粘连,进一步三面镜检查可见锯齿缘附近有灰黄色球形胶样渗出物或“雪堤”(Snow bank)状渗出物,周边视网膜末梢血管旁可见血管鞘及白线(血管闭塞)及色素紊乱现象,严重者可发现多种形状的睫状膜,呈灰色。有时伴有脉络膜脱离和牵拉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飞蚊症:病人诉眼前有点状、细丝或蚊蝇翅状黑影飘动,可移位,而眼部检查无阳性体征。视力无影响,病人常有神经衰弱或精神忧郁表现,本表现是由于玻璃体内一些细胞游走及视网膜血管血细胞运动所造成折射形成的。无需治疗。 2.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本病一般认为同全身慢性感染病灶及结核性变态反应有关。初期病人诉眼前有黑影飘动或视力下降来就诊。眼部检查在视网膜周边部静脉旁附近有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静脉旁白鞘,后期可见火焰状或片状出血,部分病人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而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病因不太明确,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 2.皮质类固醇:选用0.5%可的松眼液,每日3~4次,或球结膜下注射强的松龙针0.3m1,10~15天间隔1次。如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氟美松片,隔日或隔两日晨顿服1次,1.5~3mg。 3.免疫抑制剂:同前部葡萄膜炎治疗。 4.睫状体平坦部冷凝术:是目前报道控制炎症较有效方法,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5.如并发性白内障影响视力严重,可行白内障摘除术恢复视力。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