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
拚音 | LIUXINGXINGCHUXUEXINGJIEMOYAN |
别名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中医:天行赤目,天行赤眼,天行暴赤,天行赤热,天行气运,暴赤肿痛眼,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亦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的急性结膜炎。 |
中医释名 |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天行赤目”、“天行赤眼”、“天行暴赤”、“天行赤热”、“天行气运”、“暴赤肿痛眼”,俗称红眼病。 |
西医病因 | 本病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0型,为一种微小型核糖核酸病毒。偶尔可由柯萨奇病毒A24型引起。本病为接触性传染。主要传染途径为患眼-水-健眼,或患者-水或物-健眼。多见于成年人,小儿较少。绝大多数人对本病有易感性,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因此易导致重复感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多发于夏秋季节。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成年人,小儿较少。 |
强度与传播 | 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的急性结膜炎。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病为天地之气亢和,外感疫宿之气而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而发;或由患者眵泪秽汁相互传染而得。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本病辨证,以实证为主。发病之初,风热在表,白睛红赤,而无明显的全身兼症;若患者内有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则局部与全身症状较重,证见眼灼热而痛,胞睑红肿,白睛红赤,眵泪粘稠;重者白睛或睑内有点、片状出血。 1.初感疠气 证候:初起白睛红赤,沙涩刺痒交作,眵多稀薄,泪热而清,胞睑肿赤。“全身症状不显著,或见恶寒发热,鼻塞涕清。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病初白睛胞睑红赤,沙涩刺痒、泪热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疠邪毒伤人,从表而入,侵犯肺经,上攻于目,则见白睛红赤,沙涩刺痒;热毒尚轻,则眵泪稀薄病及胞睑,则胞睑赤肿。 2.肺胃积热 证候:胞睑肿痛,白睛红赤较甚,沙涩羞明,热泪濒流,眵多胶粘,或流淡血水,伴头痛身热,烦躁口渴,便秘溲赤,鼻塞涕稠,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析:①辨证:以胞睑肿痛,白睛红赤较甚,沙涩羞明,热泪濒流,舌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毒外袭,肺胃热毒炽盛,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胞睑、白睛病变加重,热泪濒流;舌脉之象均为内热之征。 3.疫毒入血 证候:白睛暴赤,浮哟壅高起,或白睛点、片状出血,胞肿如桃,刺痛羞明,热泪如汤,眵多胶粘,兼头痛身热,耳前生肿核,尿赤便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有力。 辨析:①辨证:以白睛或睑内点片状出血,自觉症状重为辨证要点。②病机:疫毒入血,热郁血壅,故胞睑肿胀较甚,刺痛;热毒灼伤血络,则见睑内或白睛出血,余症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
西医诊断标准 | 1.潜伏期短,2~24小时,传染性强,夏秋季暴发流行。 2.通过患眼-水-健眼,或患者-水或物-健眼,接触传播。 3.临床症状似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但分泌物不呈浆液性。眼睑红肿,球结膜下出血,呈片状,点状或全结膜为特点。 4.有的伴角膜浸润、点状剥脱、荧光染色着色。在瞳孔区影响视力。 5.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头痛、咽痛、伴耳前淋巴结肿大。 6.病毒分离为肠道腺病毒。 具备1~5项即可诊断,并有第6项即确诊。 |
西医诊断依据 | 1.本病起病急剧,潜伏期最短约2~3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夏秋季节暴发流行。 2.症状:自觉症状显著,异物感、畏光、流泪并急剧加重。眼部磨痛、刺痛或眼球触痛,分泌物呈水样、粘液、浆液性。 3.体征:患眼眼睑红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常伴有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多自上方开始,严重者可遍及全部球结膜。睑结膜有滤泡增生或伪膜形成。常见的角膜并发症是角膜上皮多发性点状剥脱,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发生率较高。点状剥脱形态多样,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可见点状、条状或片状剥脱,严重者出现上皮下及实质浅层混浊,甚至出现轻度前色素膜炎,可反复出现,顽固性角膜上皮剥脱,持续数年之久,多不影响视力。病程约7日,重者可2周或更长。 4.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咽痛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病人结膜炎发病1~8周合并下肢运动麻痹。 5.病毒分离为肠道病毒。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自觉症状显著,异物感、畏光、流泪并急剧加重。眼部磨痛、刺痛或眼球触痛,分泌物呈水样、粘液、浆液性。 患者可有发热、乏力、咽痛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个别病人结膜炎发病1~8周合并下肢运动麻痹。 |
体征 | 患眼眼睑红肿,睑球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常伴有结膜下点、片状出血,多自上方开始,严重者可遍及全部球结膜。睑结膜有滤泡增生或伪膜形成。常见的角膜并发症是角膜上皮多发性点状剥脱,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发生率较高。点状剥脱形态多样,裂隙灯下荧光素染色可见点状、条状或片状剥脱,严重者出现上皮下及实质浅层混浊,甚至出现轻度前色素膜炎,可反复出现,顽固性角膜上皮剥脱,持续数年之久,多不影响视力。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病毒分离为肠道病毒。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主要特征为结膜明显充血,脓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有时分泌物附于角膜表面瞳孔区而影响视力,角膜并发症常为卡他性角膜边缘浸润。耳前淋巴结多不受累,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则以水样分泌物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耳前淋巴结肿大、球结膜下出血为特征。 2.流行性角结膜炎:本病为腺病毒8型引起,潜伏期较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长。滤泡主要发生在下睑、结膜下出血较少,发病1~2周后角膜出现上皮下园形浸润为其特征,病毒分离为腺病毒8型。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病变痊愈,荧光素不着色。 2.好转:症状消失,局部炎症消退。角膜上皮荧光素着色,但数量较前减少。 |
预后 | 绝大多数人对本病有易感性,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力时间很短,因此易导致重复感染。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本病无特效药物,在本病流行期间,治疗必须强调动员群众,中西结合,如用1%~2%冷盐水洗眼,日可数次。 2.局部抗病毒滴剂为0.1%吗啉双胍眼液、0.1%病毒唑眼药水、羟苄唑眼药水,每1~2小时一次,配合干扰素的应用以期达到对于病毒的控制。病情严重者,配合全身抗病毒药物。 3.配合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可防止继发感染多选用广谱抗生素,每2小时一次。 4.当合并虹膜炎者,或角膜上皮点状剥脱的病例,可予以散瞳,并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0.025%氟美松眼药水滴眼,肌肉注射恢复期全血或血清,能缩短病情,并可预防角膜炎发生。 |
中医治疗 | 本病治疗应分清肺胃积热的轻重。局部症状轻者,外治为主;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重者,应内外兼治。内治以清热泻火解毒为要。因时邪外袭,故应适当配合疏散之剂;并根据病情,给予扶正、通腑、凉血之品。 (一)辨证选方 1.初感疠气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加减。连翘10g,牛蒡子5g,羌活3g,薄荷3g,大黄3g,赤芍10g,防风5g,当归6g,甘草3g,川芎3g,栀子6g。 2.肺胃积热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热。 方药:泻肺饮(《眼科纂要》)加减。石膏15g,赤芍10g,黄芩10g,桑白皮10g,枳壳3g,木通3g,连翘6g,荆芥3g,防风3g,栀子6g,大黄3g,二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 3.疫毒入血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泻肺饮(《眼科篡要》)加减。二花2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连翘10g,桑皮10g,黄芩10g,石膏15g,栀子6g,赤芍10g,丹皮10g,益母草10g,紫草15g,甘草5g。若白睛溢血日久不消,加桃仁、红花,白睛水肿明显者加白茅根。 (二)专方验方 1.双解汤(见暴风容热)用于本病初感疫气。 2.黄芩10g,银花15g,大青叶15g,公英15g,桑叶10g,野菊花10g,板蓝根15g。水煎服,二煎加白矾15g洗眼,每日2~3次。用于本病各期。 3.菊花、夏枯草、桑叶、大青叶等,水煎代茶,用于流行季节的防治。 (三)其他疗法 1.点眼法:有以下几种。 (1)千里光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2)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3)0.5%熊胆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 2.熏洗法:有以下几种。 (1)大青叶、板蓝根、菊花、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等煎汤熏洗,每日1~2次。 (2)鱼腥草20g,水煎洗眼。用于本病各型。 (3)菊花、薄荷各30g,鲜品加倍,洗净粉碎,装入纱布袋内,置500ml瓷缸内,加入沸水浸泡数分钟,用此药液熏洗。用于本病初起。 3.水罐疗法:将未去铝盖的青霉素瓶磨掉瓶底备用,将太阳穴常规消毒,针刺太阳穴,将盛有少量75%酒精的小瓶置于太阳穴,以注射器将瓶内空气抽出,形成负压,可见瓶内皮肤高起,同时有血液流入瓶内,瓶吸牢固后出针。一般病人取坐位或平卧位,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
中药 | 中成药 1.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本病初期。10~20ml口服,每日3次。 2.抗病毒口服液: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本病各期。10~20ml口服,每日3次、 3.牛黄解毒片(丸):清热解毒泻火。适用于本病各期。4片口服,每天3次。 4.三黄片:清泄三焦热邪。适用于本病实热证。每服4片,每日3次。 |
针灸 | ①体针:取合谷、攒竹、丝竹空、睛明、瞳子髎、曲池等穴。 ②放血疗法:点刺耳尖、眉弓、眉尖、太阳穴放血。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本病为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因此,要注意预防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发病后,局部选用病毒灵、无环鸟苷、泡疹净等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口服清热解毒、抗病毒口服液,或用大青叶、板蓝根、菊花、地丁等制成煎剂熏洗;全身症状显著者,可辨证选方,配合外治,亦可用各种抗病毒眼药进行眼部电离子导入治疗。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证治准绳·七窍门》曰:“天行赤热证,目赤痛,或脾肿痛,头重,怕热羞明,涕泪交流等,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传者是也。”《银海精微》曰“天行赤眼者,谓天地流行毒气能传染于人,一人害眼,传染一家,不论大小皆传一遍。”指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