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ernal conjunctivitis |
拚音 | CHUNJIJIEMOYAN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眼科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春季结膜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季节性很强,常侵犯双眼,春暖花开时发病,秋未天寒时症状消失,每年复发,轻者3~4年后即不再发。本病特点为双眼奇痒,脸结膜出现大而扁平的乳头及角膜缘附近结膜样增生,分泌物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无传染性。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的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它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患者的泪液和血清中IgE的水平升高,结膜刮片中常可发现多量嗜酸粒细胞。部分病人有哮喘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春季 |
地区 | |
人群 |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男性较多。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春夏季发病,次年复发,多见青少年。 2.奇痒、烧灼感、流泪,粘丝状分泌物。 3.睑结膜型:睑结膜乳白色、肥厚、扁平乳头,大小不一,镶嵌排列,如卵石铺路。 4.角膜缘型:球结膜充血,灰黄胶样隆起,污秽棕黄色。 5.混合型:睑结膜型及角膜缘型同时存在。 6.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细胞或嗜酸性颗粒。 具备第1、2、6项,兼备第3~5项之一即可诊断。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双眼难以忍受的奇痒为本病的突出症状,同时有灼热感,并有轻度畏光、流泪,分泌物不很多,其特点为粘丝状,病变侵犯角膜时症状较重。 |
体征 | 春季结膜炎按其病变部位,临床上分为脸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 (1)睑结膜型:病变局限于上睑结膜,不侵犯穹窿结膜。下睑结膜很少侵犯或很轻微。上睑结膜见很多硬而平大小不等的淡红色乳头,其排列如铺路石。乳头表面有一层乳样膜,擦下时为一透明索状物。分泌物量少呈粘胶状,涂片染色镜检显示嗜酸性细胞增多。乳头血管的分布是典型的,小血管支从乳头中央伸出。 (2)角膜缘型:角膜缘部出现乳头肥大,使角膜缘呈现黄褐色或污红色增厚的胶状外观。角膜缘病变好发睑裂区,也可侵及上1/2周或全周。各型均常出现角膜受累,表现为弥漫性上皮点状病变。偶可发生局部性角膜炎,其特征表现为呈卵圆形或三角形炎症病灶,位于角膜上部,愈后可遗留轻微角膜瘢痕。 (3)混合型:如上述两型同时存在则为混合型。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沙眼:为沙眼衣原体感染,表现为畏光、流泪、轻度痒感,沙眼滤泡为卵园形,色红,位于睑结膜及穹窿部,混浊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并有结膜充血及肥厚,角膜血管翳为其特征。而春季结膜炎症状奇痒,滤泡为大而扁平较硬的乳头,表面象涂一层乳样膜,上穹窿部无病变。分泌物为粘丝状,涂片中嗜酸性细胞增多。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双侧,颗粒杆菌可能为其病因,晨起有分泌物但不是粘丝状,眼部有不适感而无奇痒。滤泡大小均匀,排列整齐,多见于下穹窿及下见睑结膜,1~2年后自愈,无瘢痕形成。本病中无分泌物和结膜充血等炎症症状者谓之结膜滤泡症。一般不需治疗,只有在有自觉症状时才按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治疗。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治愈:症状和局部炎症消退,停药后未复发。 2.好转:症状和局部炎症缓解或消失,停药后复发。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1.一般治疗:避开可能的致敏原,配戴保护眼镜,减少阳光刺激。如有条件,在炎热季节住空调冷房。 2.药物治疗:2%~4%色甘酸钠眼药水点眼,一天4次,可明显减轻症状,长期使用无不良副作用。血管收缩剂,如1%肾上腺素液,1%麻黄素等溶液可以减轻症状。亦可用2%氯化钙眼药水点眼。近年有报告用环孢霉素A油剂滴眼,每天4次,疗效显著。局部滴用0.15%可的松眼药水,症状消退迅速,但不能根治,长期滴用有副作用。 3.有报告采用切除病变组织联合唇粘膜移植者,但发现易复发,B射线照射有获得良好效果者。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