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上睑下垂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tosis
拚音 SHANGJIANXIACHUI
别名 中医:上胞下垂,睢目,睑废,眼睑垂缓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眼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上睑下垂系指提上睑的肌肉:提上睑肌和Mul1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消失,或其它原因所致的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即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的1/5。
中医释名 以上睑提举无力或眼不能自然睁开,眼裂变窄,甚至遮盖瞳神,影响瞻视为主要表现的外障类疾病。
西医病因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因为动眼神经或提上睑肌发育不良,后天性上睑下垂的原因有动眼神经麻痹、提上睑肌损伤、交感神经疾患、重症肌无力及机械性的开睑运动障碍,如上睑的炎性肿胀或新生物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病属胞睑疾病,胞睑内应脾胃,脾主肌肉,其气血赖经脉上输于睑而司开合。若久病体虚,年老气弱、饮食不节等均可导致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脉络空虚;先夭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致中气不足,主肌无力,约束失用;另外,风邪夹痰,或头、眼部外伤,致气血瘀滞、胞络受阻,精气不能上承于胞睑,皆可发为本病。上胞下垂是因脾虚气弱,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应当区分先天与后天。自幼双眼上胞下垂,无力抬举,多属肾阳不足,脾失温煦;骤然发生上胞下垂,多为单侧,常与后天失养有关。若上胞下垂晨轻午后加重,伴有乏力者,多为中气不足;若伴有眼珠转动不灵,胞睑皮肤麻木不仁者,多属风痰阻络;若年老眩晕或有外伤史而致的上胞下垂,多属气滞血瘀,胞络不畅。
1.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证候:自幼双目上胞下垂,无力抬举,视物仰首举额张口,或以手提睑,伴有体乏无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暗苔白,脉沉细。
辨析:①辨证:以自幼双眼上胞下垂,无力抬举为辨证要点。②病机: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约束失养而抬举无力,脾阳不足,不能温煦眼肌,故胞睑垂缓难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暗苔白,脉沉细,皆为阳虚之征。
2.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证候: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症重者眼球转动失灵,视一为二,并有周身乏力,甚则吞咽困难,食欲不振,眩晕,脉虚无力。
辨析:①辨证:以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乏力,脉虚无力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脾主肌肉,脾虚中气不足,睑肌无力故上胞下垂;乏力,食欲不振,脉虚无力皆为脾虚不运,中气不足之征。
3.风痰上壅,胞络受阻
证候:骤然发生上胞下垂,胞睑皮肤麻木不仁,眼球转动欠灵,伴有口眼歪斜或复视。
辨析:①辨证:以上胞下垂骤然发生,伴口眼歪斜为辨证要点。②病机: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濡养筋肉,故上胞下垂;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均为风痰阻络之征。
4.气血瘀滞,胞络失荣
证候:骤然发生单侧上胞下垂,伴有单侧头痛,多见干老年人有眩晕病史或外伤史。舌质紫暗,苔薄白或黄,脉弦。
辨析:①辨证:以老年人骤然发生上胞下垂或外伤所致的上胞下垂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老年或外伤气血运行不畅,胞络失于濡养,升提无力故上胞下垂;舌质紫暗,脉弦皆为气滞血瘀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1.提上睑肌功能不全或丧失,自然睁眼平视时,上眼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3mm,严重者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线。
2.眉弓高抬、额部皮肤有明显横皱纹。
3.双睑下垂时,常有仰首视物的姿态。
4.先天性上睑下垂,多为双侧,出生后出现,有遗传病史。同时伴有上直肌功能不全,使眼球上转受限。
5.麻痹性睑下垂是动眼神经或交感神经麻痹所致,伴有眼内外肌麻痹。
6.重症肌无力睑下垂,午前轻,午后重,疲劳时加重,注射新斯的明后睑下垂改善。
凡具备第1~3项兼第4~6项之一即可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一)先天性上睑下垂 1.为先天发育畸形,出生时即不能开睑到正常位置,多为双侧性。 2.有遗传性,可以是显性或隐性遗传,前者常伴有小睑裂、内眦赘皮和其他眼外肌麻痹等;后者常为单纯性上睑下垂。 3.单纯性上睑下垂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坠、睁不开眼,患者常有睁眼、抬眉、皱额的面容。双眼患者则出现仰头视物的特殊体位,部分患者可同时呈现两种肌肉的功能障碍,即除上睑下垂外,眼球上转功能也受限制。 4.下颌瞬目综合征:即Marcus一Gunn现象,亦称为联动性上睑下垂,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先天性上睑下垂,即病人咀嚼张嘴时下垂的上睑可突然抬起。 (二)后天性上睑下垂 1.机械性上睑下垂:由于眼睑本身的病变,如肿瘤、淀粉样变、重症沙眼、炎症肿胀、外伤、组织增殖(象皮病)等,除直接破坏提上睑肌外,病变使眼睑肥大、增厚,导致机械性下垂。 2.肌源性上睑下垂:常见于重症肌无力及进行性眼外肌麻痹。发生在重症肌无力者,上睑下垂程度随着疲劳而加重,早晨轻,下午和晚间明显加重,不能睁眼。应用抗胆碱脂酶药物如新斯的明后症状明显改善。好发于幼儿及青年,为全身某些横纹肌异常的疲劳现象,以后肌肉无力或麻痹。该病40%以睑下垂为首发症状。 3.动眼神经麻痹性睑下垂:多为单眼,由动眼神经或神经核受损所致,除上睑下垂外,合并其它眼外、眼内肌麻痹,眼球呈外下斜状固定,轻度突出,瞳孔中度散大,调节力减退或消失。 4.交感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为交感神经麻痹的部分症状,多见于颈部手术、外伤及甲状腺患者。经常伴有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皮肤无汗或温度升高等体征,构成Horner综合征。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病人常昂首下视或常收缩额肌,以提高上睑,结果额部皮肤横形皱纹加深.增多,眉毛高竖,成为上睑下垂患者所特有的面容。而双侧下垂的患者,尚需仰头视物,形成一种仰头、皱额、抬眉的特殊体位。
1.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
2.单眼发病者,突然发生,可伴有眼外肌麻痹,目偏视,视一为二,瞳神散大,全身可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
3·双眼上胞下垂,朝轻暮重,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注射新斯的明后症状缓解者,可能为重症肌无力。
4.上胞下垂,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毫米,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觉。若紧压眉弓部,上胞抬举困难。
5.患者视物时,呈仰头、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等特殊姿势。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平视时上睑下缘位于瞳孔之上。
2.显效:平视时上睑下缘位于瞳孔上缘。
3.好转:较治疗前上睑缘位置略有抬高。
4.无效:与治疗前相同。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可手术治疗。根据提上睑肌功能强弱,选择不同的手术:正常提上睑肌力量在12mm以上,当肌力在8mm以上时行提上睑肌缩短术,效果好;当肌力<5mm时,缩短术效果较差,应行额肌悬吊术。
2.后天性上睑下垂:应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1)机械性者,应针对病变治疗,摘除肿瘤、治疗沙眼,抗感染等。
(2)重症肌无力者,口服新斯的明15mg,每日3次;或吡啶斯的明60mg,每日3次。
(3)神经源性上睑下垂,应先保守治疗,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如口服或肌注维生素B1和B12,并可配合理疗或针灸治疗。
中医治疗 本病辨证,应首先辨别虚实。虚证多在脏腑,实证多在经络,故治当以扶正祛邪立法。视其不同证情,分别应用温肾、补脾、祛风活血通络等法。同时配合运用有关外治法,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选方
1.命门火衰,脾阳不足
治法:温肾阳,益化源。
方药: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熟地黄15g,山药15g,枸杞15g,杜仲12g,山萸肉10g,炙甘草5g,肉桂9g,熟附子9g。可酌加人参白术以助附子温补脾阳,共达补命门,助脾阳之功。
2.脾虚失运,中气不足
治法:升阳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加减。黄芪15g,炙甘草15g,人参9g,当归6g,橘皮9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宜酌加僵蚕全蝎木瓜松节伸筋草等加强注祛风通络之功。
3.风痰上壅,胞络受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正容汤(《审视瑶函》)加减。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黄松节(茯神心木)各等分,煎时加生3片,服时加酒适量,热服。宜适当选用川芎赤芍丹参之类行气活血药,以加强祛邪通络之功。
4.气滞血瘀,胞络失荣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10g,生地10g,仁10g,牛膝10g,川穹6g,赤芍6g,红花10g,枳壳6g,柴胡6g,桔梗6g,甘草3g。宜加丹参增强活血之功;外伤者,可加益母草三棱文术以破血行瘀,去瘀生新;或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其他疗法参见‘针灸’‘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栏。
中药 1·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g,一日之次。本方健脾益气,用于治疗本病中气不足型。
2·金匮肾气丸:每次服1丸,一日2次。本方温壮肾阳,用于治疗本病命门火衰型。
针灸 1.针刺疗法:①命门火衰,脾阳不足者,可选用肾俞、命门、脾俞、陷谷、申脉、攒竹、丝竹空、睛明、鱼腰;胞络阻滞可选丝竹空透睛明穴,阳白透鱼腰,风池、合谷、翳明、外关、养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②脾虚下陷,中气不足者可选用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髎,并配以阳白、足三里、三阴交,眩晕者加气海,百会。以上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眼区腧穴捻转进针,不提插,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
2.神经干电刺激疗法: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迹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即面神经分布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级。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二疗程。
3.敷贴疗法:制川乌、生草乌各30g,石菖蒲250g,姜黄90g,枳实30g,生大黄25g,冰片20g,樟脑20g,生附片120g,广丹280g,香油1000m1。诸药浸泡7天后用文火煎熬,制好后,将此药物10g放在每张直径2cm大小圆形牛皮纸上备用。外贴大椎、膻中、神厥、肝俞、肺俞、足三里穴位,3天换1次,15天为1疗程。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病因复杂,未查出病因前,应大量口服及注射维生素B族;找出病因后,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若属肾阳不足,可用右归饮加减;若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由风痰而致者,可内服正容汤,若系气滞血瘀,可用生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加减;以上各型,皆可早期及时应用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刺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空、太阳透瞳子髎,配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2.采用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位于耳上际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即面神经的分布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20分钟/次,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5天,再行第2疗程。多适用于麻痹性者。
3.口服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1或新斯的明等,以提高肌肉的活动功能。
4.先天性及久治无效的上胞下垂,可考虑手术矫正。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渭:“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论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
相关文章
 小柴胡汤
 四圣旋丁散(《外科精义》卷下引《名医秘传
 附子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针道奥义(一)
 独活膏(《鸡峰》卷二十二。)
 脾胃虚弱--腹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