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ulmonary arteria hypertension
|
拚音 |
FEIDONGMAIGAOYA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在心输出量正常情况下,如肺动脉收缩压高于4kPa,舒张压高于2 kPa,平均压高于2.7 kPa,即可认为有肺动脉高压。长期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心脏病变。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结构可出现下列改变:①肌型和肺小动脉中层增厚,内外膜有轻度增生。②肌型和肺小动脉内膜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可阻塞管腔,但无炎症反应。③中层显著增厚,内膜上皮增生并有纤维化病变,弹力型肺动脉中层增厚并有粥样斑块出现。④管壁扩张呈树丛状结构,但内膜纤维化病变仍能阻塞管腔。⑤肺小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吻合支中层和内膜有严重纤维化病变,管壁薄而僵直,内膜有玻璃样变,可呈树丛状和血管瘤样病变结构。⑥时而出现坏死性动脉炎,多发生于肌型和肺小动脉交界处。
|
病理生理 |
许多病理因素能引起肺动脉高压,主要取决于单位时间内肺动脉血流量与肺血管阻力的变化,两者之一项增加,均能引起肺动脉高压。根据其病理生理特征,可分为5种类型。
(1)肺静脉淤血性肺动脉高压。肺静脉淤血后,肺静脉压力增高,肺动脉压必须高于肺静脉压,血液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流向肺静脉,由此产生肺动脉高压。
(2)肺循环动力过高性(高流量性)肺动脉高压。由肺循环血流量大量增加造成,常见于大量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病。
(3)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动脉血氧分压及饱和度下降,通过肺组织释放儿茶酚胺、组胺、血清素、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增高而使肺血管痉挛收缩,产生循环阻力增高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4)肺部广泛病变性肺动脉高压。双侧肺长期广泛性病变如肺气肿、肺纤维化、肺不张、使肺的扩张明显受到限制;胸廓畸形、肺部播散性肿瘤、炎症或寄生虫等均可引起肺的通气功能和(或)弥散功能障碍,使动脉血pCO2升高和(或)pO2降低,引起肺动脉痉挛;肺实质病变又使肺毛细血管床严重减少或闭塞,均导致肺动脉阻力增高,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在肺功能失代偿时加重。
(5)肺动脉闭塞性肺动脉高压。由肺动脉本身病变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导致肺小动脉内膜增生,或左房室瓣狭窄、肺气肿、右到左分流的综合征如艾森曼格综合征等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日久损及肺小动脉内膜或肺部病变侵及肺小动脉导致管腔闭塞;其次来自体静脉或右心的栓子,导致肺小动脉栓塞,而致肺动脉高压。
此外,长期肝硬化和门脉高压也可并发肺动脉高压,称为门脉-肺高压综合征。门脉血栓脱落则经侧支进入右心和肺动脉,加上门-腔静脉吻合术后,心输出量明显增加.最后导致肺动脉闭塞性肺动脉高压。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肺动脉高压最早表现为呼吸困难及乏力,此后可有心悸、咯血、声音嘶哑、肢体寒冷以及周围性紫绀。心绞痛等心输出量降低的表现。有右到左分流时则出现明显紫绀,可有杵状指、趾。体征取决于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原发病性质和心脏代偿情况。心浊音界增大,在胸骨左缘下段往往可扪到右心室抬举性搏动,肺动脉瓣区听到收缩早期喀喇音和收缩期喷射型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分裂且增强。时可听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沿胸骨左缘有时可听到第四心音。出现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脉压降低,心前区见不到弥漫性搏动。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及心导管检查表现基本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条。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主要针对原发病变进行治疗。对肺动脉高压本身,主要采取对症治疗,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条的治疗。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