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beriberi heart disease |
拚音 | JIAOQIBINGXINGXINZANGBING |
别名 | 中医:脚气冲心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循环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缺乏维生素B1可引起脚气病,由脚气病所致的心脏病称为脚气病性心脏病。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以并有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恶心呕吐等为特征的脚气病。 |
西医病因 | 缺乏维生素B1的原因为:营养不足、长期食精白米、米饭洗蒸不当、胃肠道吸收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40年代前本病在中国颇常见,目前已极罕见。 |
发病机理 | 维生素B1作为一种辅酶而参与糖类的代谢过程。在中间代谢氧化过程中起重要的催化作用。缺乏维生素B1可使丙酮酸难于进入三梭酸循环而氧化,因而血中丙酮酸及其前身乳酸的浓度增多,使周围小动脉扩张,周围阻力减低,故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脏负担增加;心肌对丙酮酸和乳酸盐的利用受限制,心肌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心力衰竭,后者为高心输出量或高动力循环型的心力衰竭。 |
中医病机 | 脚气冲心是指脚气因正虚而湿毒乘虚凌心。 |
病理 | 脚气病性心脏病的心脏明显增大,两心室均扩大,以右心室较甚。镜检示间质性心肌水肿,心肌纤维被水肿液分隔。心肌内有一些纤维增生区,多位于心肌内小血管周围和乳头肌中。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脚气病的临床表现常见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水肿、心功能不全。后者即为脚气病性心脏病。脚气病性心脏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常有运动后心悸、气急、心前区痛,心动过速和水肿等先驱症状。病情发展急剧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上腹闷胀,发绀,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肺水肿或休克。 |
体检 | 体检见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前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第一心音减低,有奔马律。脉压增大,并有周围动脉枪击音、水冲脉和毛细血管搏动。肺底可能有湿啰音,颈静脉怒张,肝脏可肿大。还可能有胸水、腹水。 |
电诊断 | 心电图示心动过速、低电压、T波低平或倒置、Q-T间期延长等。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已发生心力衰竭者可以维生素B6皮下注射,或用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1次,待心力衰竭纠正后改为口服。浮肿、胸水、腹水明显时可给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疗效不理想。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湿浊冲心证: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恶心呕吐,下肢浮肿,麻木不仁,肢体沉重,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濡。化湿降浊。半夏汤加吴茱萸、牛膝等。 2.热毒冲心证:心悸气喘,面唇青紫,神志恍惚,烦躁不宁,下肢浮肿,麻木不仁,口渴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解毒开窍。犀角散配服紫雪丹。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注意淘米和烹煮方法,避免损耗维生素B1;注意营养,及时补充维生素B6,可完全防止脚气病性心脏病。 |
历史考证 | 脚气冲心之名见《外台秘要·卷十八》。又称脚气攻心、脚气人心。《诸病源候论·脚气病诸候》指出:“此由风湿毒气,从脚上入于内,与脏气相搏,结聚不散,故心腹胀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