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orest encephalitis |
拚音 | SENLINNAOYAN |
别名 | 苏联春夏脑炎。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森林脑炎是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蜱传脑炎病毒所引起。临床以高热、昏迷、瘫痪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本病病原体是虫媒病毒B组蜱传脑炎病毒复合群的一个型,是较小的嗜神经病毒,直径为30-40nm,核心为单股RNA,分子量约400万。 蜱传脑炎病毒在节肢动物及野生脊椎动物间进行繁殖循环。许多野生动物如鸟、啮齿类及某些家畜如绵羊、山羊、马等均可成为贮存宿主及传染源。蜱对动物及人的发病起传播媒介作用。病毒能在蜱体内越冬,并经卵传给下一代,故蜱也是传染源。全沟硬蜱、嗜群血蜱和森林革蜱中均含病毒。蜱叮咬是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有经饮用生羊奶而感染者,实验室工作者尚可经口吸入或经粘膜污染而感染。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本病在中国主要见于东北原始森林地区,从4月末开始流行,6月达高峰,7月开始下降,来自非疫区的林业工人、森林调查队员、筑路工人及兽医等易被感染,感染后不论有无症状,均可获得免疫力。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病毒经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脾脏、肝脏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经3-7d, 病毒再一次进入血流,并随血流进入脑毛细血管,继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而发病。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本病中枢神经系统病理变化广泛,以脊髓颈段、脑桥、中脑及基底节等较为严重。脑及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充血、淤点状出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脊髓病变,颈段比胸、腰段重,灰质比白质重,前角比后角重。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外,尚可有心内膜炎和心外膜出血、支气管肺炎、肝静脉窦扩张充血等变化。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多发生于春夏季(5~7月),以青壮年为主,1月内有野外作业史,未接受过预防注射。 2.突然起病,有中毒症状、剧烈头痛、全身酸痛、感觉过敏、焦虑、嗜睡、意识障碍,极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抽搐,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瘫痪。 3.发热一般5~10天,瘫痪于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患者3个月不能恢复则留有后遗症。 4.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可达90%。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0.05~0.5×1O 9/L(50~500/mm3),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及蛋白无改变。 5.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320以上均可确诊。 6.病初取脑脊液与血液分离病毒,死亡者取脑组织分离病毒。 |
西医诊断依据 | 诊断主要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特征,确诊依靠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一般须双份血清标本,若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则有诊断意义。近年来应用特异性IgM 测定以作早期诊断。森林脑炎病后取血液作病毒分离的阳性率不高。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潜伏期一般9-14d,某些暴发病例可短至4d,最长不超过1月。约20%病人有前驱症状,如低热、头昏、乏力、全身不适等。但大多数病例为急性发病。急性期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在2-3d内达39-40℃,持续5-10d后下降,少数病例体温下降后2-3d又复上升。偶有第三次上升者。全身中毒症状有全身疼痛、乏力、食欲不佳等。少数病例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等心肌炎表现。约半数以上有嗜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昏迷是重症的标志。体征同乙脑。病程第2-5d可出现颈、肩及上肢弛缓性瘫痪,表现为头下垂及手臂呈摇摇无依状,少数出现下肢瘫痪。2一3周后多数能逐渐恢复。少数病例尚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呼吸及循环衰竭等延髓麻痹症状,常导致死亡。 本病可分为三型:①脑膜脑炎型: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及脑膜刺激征、锥体征或锥体外系体征。②脑脊髓类型:有脑膜脑炎型特征,并出现颈、肩胛肌及肢体弛缓性瘫痪,有时出现延髓麻痹,此型病死率很高。③脊髓炎型:主要出现肢体肌肉弛缓性瘫痪等。 急性期病程约2-3周,多数病人能恢复,但有少数病人转入慢性期,表现为精神异常、失语、肌肉瘫痪、萎缩及肌痉挛性癫痫。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急性多发性神经炎鉴别。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无后遗症。 |
预后 | 病死率约20%-80%,突然高热、迅速昏迷和发生惊厥、出现延髓麻痹或呼吸衰竭者预后不良。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目前无特效的病原治疗。主要为支持疗法,方法同乙脑。发病早期可试用核酸酶及高价免疫球蛋白。核酸酶成人每次30mg,肌注,每4-5h一次,4-6d为一疗程,注射前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高价免疫球蛋白每次6-8ml,每日3次,连续应用7-8d。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预防在于进行灭蜱、灭鼠及卫生宣教,做好个人防护,对家畜进行疫苗接种。森林工作者、有关实验室人员及疫区新居民应作疫苗注射预防。中国应用的地鼠肾灭活疫苗,第一次注射2ml,7-10d后再注射3 ml,经两次预防接种者其免疫力可维持1年,第2年再给3ml以加强免疫力。被蜱叮咬后尚未发生症状者,可应用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作被动免疫预防。 |
历史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