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鼠咬热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ratbite fever
拚音 SHUYAOR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鼠咬热是小螺菌(Spirillumminus)或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moniliform)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鼠咬人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局部病灶和(或)发热性感染,则不包括在本条范围内。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小螺菌形态短粗,两端尖,有2-6个规则螺旋,菌体两端有一或多根鞭毛,暗视野下运动迅速。念珠状链杆菌的菌体短,常排列成链,形如念珠,革兰染色阴性。小螺菌常存在于鼠的眼、鼻、口、咽部分泌物及齿龈血中,念珠状链杆菌是野生鼠和实验用鼠的正常菌群,后者可转变为无胞壁的L型。鼠咬热一般通过鼠咬伤而致病,但念珠状链杆菌也可通过染菌牛奶、饮食而传播。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中国报道者仅数十例,主要为小螺菌鼠咬热。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小螺菌型的主要传染源为家鼠,念珠状链球菌型为野生鼠。
发病率
发病机理 病菌从伤口进入人体,循淋巴系统侵入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后侵入血循环而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症状。小螺菌型在咬伤部出现炎症,有单核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局部淋巴结及淋巴管也同时发炎,淋巴结呈增生性肿大,随后小螺菌由此多次人血和引起反覆发作。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小螺菌鼠咬热的潜伏期为4-28d,一般均超过10d,原己愈合的伤口发生紫色肿胀以至坏死,成为硬结下疳样溃疡;上覆焦痂,局部淋巴管及淋巴结肿胀压痛。患者有寒战、高热及毒血症症状。热呈弛张型,持续3-5d急骤下降,间隔3-10d后重新出现,如此回归发作3-5次或更多。常有皮疹,为紫红色斑丘疹或结节,多见于下肢和躯干。病程可迁延2-3d,甚至1年以上。
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的潜伏期为1-22d,多数为3-7d。急起发热,伴全身肌骨酸痛。70%-80%病人于病程第1-3d出现斑丘疹,呈离心分布,偶为淤点或成脓疱。多关节炎为本病的特征,以大关节为多,重者红肿积液,轻者仅感疼痛。咬伤处无硬结或溃疡,局部淋巴结不肿大,病程2周左右。
小螺菌型的确诊主要依据在各种检材(血液、伤口渗出液、淋巴结穿刺液、皮疹浆液等)的涂片或暗视野映光检查中找到病菌;也可用以上检材接种于小鼠、豚鼠的皮下或腹腔内,5-15d取血或腹腔液作上述检查,更易找到小螺菌。对念珠状链杆菌型患者,可取急性期血、脓、关节滑囊液作培养和小鼠腹腔内接种,以找寻病原菌;小鼠1-2d内死亡,采鼠血作培养可获较高检出率。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血清学试验也有助于后一型的诊断,可采血作血凝或补结试验,双份血清的效价有4借以上增长者具确诊价值。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青霉素为两型鼠咬热的首选治疗药物,每日成人量为120万-160万U,儿童为80万U,分2次肌注,疗程10- 14d。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也可采用,对念珠状链杆菌L型尤为适宜。两型均可并发心内膜炎,此时每日青霉素量宜增大为:200万U以上静滴,并与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见“感染性心内膜炎”条中的抗菌药物用法)。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防鼠、灭鼠为预防本病的主要关键(见“鼠疫”条)。鼠咬伤后伤口用苯扎溴铵(新洁而灭)清洗,并预防肌注青霉素,每日成人120万U,儿童80万U,疗程3d。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加减柴胡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三)
 一个女生的2006世界杯十大最新发现
 李骘教授针刺治疗诸气为病的选穴与手法
 乳心坚肿
 黄耆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拨翳紫金膏(《济阳纲目》卷一○一。)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