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pinta
|
拚音 |
PINTABI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传染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品他病是一种由品他密螺旋体引起,只累及皮肤的非性病传染病,在中、南美洲流行。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品他密螺旋体,8-35μm长,0.2-0.3μm宽,旋圈如弹簧整齐,能游动,形态和梅毒、雅司螺旋体相同,但三者之间无交叉免疫。通过紧密接触传染。皮肤伤肢,昆虫螫咬,可促发传染,输血不传染,亦无胎传性。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组织病理示表皮棘层肥厚、水肿、淋巴细胞侵入,基层液化变性,黑色素消失,真皮上层有较多噬色素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毛细管和小动脉扩张,内皮细胞轻度肿胀,以银染色表皮内可见螺旋体。二期的变化与初期同,但螺旋体较多,病变更显著。晚期色素损害处表皮萎缩,胶原纤维变性,真皮有噬黑素细胞积聚和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在色素减少或消失处有少量螺旋体。表皮萎缩,真皮内已无噬黑素细胞、螺旋体和细胞浸润。毛囊和皮脂腺消失。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本病发生在流行地区,患者儿童较多,从非性接触得病,病损特点为原发损害大都在小腿,二期损害好发在暴露部位,分布不对称,晚期则对称分布于暴露部位,色素变化突出,无内脏损害等特点,需考虑本病,从原发和二期损害处作暗视野映光检查可找到螺旋体。在感染3-4月后,血清沉淀、补体结合和荧光试验可转成阳性,确定诊断。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潜伏期为2-60d,平均14d,在暴露部位螺旋体侵入部位,出现一充血性丘疹,逐渐向周围扩大,在1-3月内可达1-3cm直径,上有糠秕样鳞屑,有轻度浸润感,其后在其周围出现卫星状小丘疹,并渐扩大,融合成直径10cm或更大的鳞屑性斑块,邻近淋巴结肿大,但无疼痛,可经久不退和二期皮疹并存。在感染后3-9月间发生二期皮疹,损害为充血性带鳞屑的斑,常呈环形,边缘稍隆起,成批发疹,不对称分布,可呈银屑病、癣病、结核样型麻风和湿疹样,持续1-3年或更久逐渐变成色素沉着的脱色斑。此期淋巴结不肿大。晚期损害在传染后1-3年出现,可继发在尚未消退的二期损害或正常皮肤上,皮肤从蓝灰、黄色、棕黄到白色等色泽变化。常在眉上部、鼻旁两颊见点状蓝色,可持续1-2年。小腿部见棕色损害,可存在更久。白色损害好发在躯干、腕、肘、踝和膝等处,但任何部位都可发生。由于不同颜色的皮损可同时存在。减色或脱色斑中有许多色素小岛,其四周又有色素增加,脱色处皮肤萎缩,毳毛脱落,光滑。此外,晚期品他病尚可在小腿、前臂、肘、踝、膝和掌跖有角化过度,皮肤增厚、增糙和鳞屑,以后演变成萎缩、变薄、干燥、无汗。关节附近可出现近关节结节。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与梅毒鉴别点为各期间相互连接交叉,隐性期很少存在,不累及内脏、骨骼、神经系统等,皮损不破溃和淋巴结不肿大。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防治同早期梅毒(见“早期梅毒”条)。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