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entipede venom poisoning |
拚音 | WUGONGDUZHONGDU |
别名 | 蜈蚣咬伤,中医:蜈蚣螫伤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毒及化学损害,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的中毒性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在野外工作时易被其所伤。虫体两前足附有毒钩,与体内的毒腺相通,螫人时毒液由此注入伤口。毒液中含有组胺样物质与溶血蛋白质。 |
中医病因 | 蜈蚣螫伤是指被蜈蚣螫伤,毒汁注入皮肤所致。 |
季节 | |
地区 | 该虫中国均有分布,以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地区较多;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被螫后的中毒反应,视注入毒液的多少与个体的敏感性而异。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1.螫伤处出现两个瘀点,四周红肿。 2.常伴发臖核肿痛和红丝走窜。 3.自觉疼痛彻骨和瘙痒,严重者则可有浑身麻木,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谵语、抽搐,危及生命。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多数在被螫处出现两个瘀点,周围痛性红肿或水疱形成,常继发淋巴管炎或局部坏死。严重者除有局部症状外,可出现发热、头昏、头痛、心悸、脉细速、恶心、呕吐,甚至谵妄、昏迷、抽搐或过敏性休克。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局部用3%—10%的氨水或5%—10%的碳酸氢钠涂沫或清洗,用0.5%—1%普鲁卡因作局部封闭或创面近心端皮下注射,可迅速止痛并防止毒液扩散。全身应给予抗组胺药物,重症者可使用皮质激素。扑尔敏、赛庚啶、强的松等,口服。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应及时抢救。 |
中医治疗 | 外治及其他治疗: 1.六神丸、季德胜蛇药、南通蛇药片等,凉开水或米醋调匀,外涂。南通蛇药、六神丸化水后涂局部. 2.苋菜、夏枯草、新鲜桑叶、南瓜叶等,捣烂,外敷。 3.内服季德胜蛇药、南通蛇药片、解毒消炎片、安宫牛黄九、通窍散等。 辨证: 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出现眩晕,浑身麻木,抽搐者,清热解毒、祛风镇痉。葛根汤加减。有恶心呕吐者,加用玉枢丹。神志不清、谵语者,凉血清热、解毒开窍。犀角地黄汤加减。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诸病源候论·杂病毒诸候·蜈蚣螫候》曰:"此则百足虫也,虽复有毒,而不甚螫人。人误触之者,故时有中其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