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qi-deficiency of kidney(children) |
拚音 | XIAOERSHENQIXURUO |
别名 | 西医: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先天性脑积水,脑发育不全,先天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中医病证 |
西医病名定义 | |
中医释名 | 本证属于小儿发育障碍的疾患,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有关,主要责之于肾气虚弱。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本证属于小儿发育障碍的疾患,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有关,主要责之于肾气虚弱。其病位以肾为主,可波及多个脏腑,如脾、肾、心、肝,或兼夹水饮、痰浊、热毒、瘀血。常见于小儿杂病中的五迟、五软、囟陷、解颅、鸡胸、龟背等疾病中,轻者调治后痊愈,重者病情复杂而病势缠绵。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发育迟缓,站立,行走,萌齿均较正常儿落后。体质羸瘦,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软唇弛,咀嚼无力,手软下垂不能抬举,足软弛缓不能站立,肌肉松弛活动无力。囱门逾期不合,反见开解,头颅增大,颅骨不坚。胸廓向前突出,形似鸡胸,脊骨弯曲隆起,状如龟背。或兼精神萎靡,易汗出、易感冒,甚或目睛直视,时发惊搐。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
中医治疗 | 治疗法则: 补肾益气,兼以滋肝健脾养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补肾地黄丸为主加减(或河车大造丸、河车八味丸加减):熟地10 克、泽泻6克、丹皮6克、山萸肉6克、牛膝6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鹿茸l克、 龙骨30克、牡蛎30克、胎盘粉5克。上药除鹿茸、胎盘粉外,加水浸泡半小时,以大火煎开,小火再煎1小时,取汁150~200毫升,鹿茸加水煎煮1~2小时,取汁30~50毫升,兑入上液中,加入胎盘粉,少量多次频服,服时搅匀,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脾肾两亏,以头项、口、手、足、肌肉痿软为主者,于上药中加白术6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另加人参3克与鹿茸同煎,更增补中益气、强筋壮骨之力。肝肾精血不足,不能营养筋骨,以立迟、行迟、齿迟为主者,加枸杞子10克、桑寄生10克、补骨脂10克、龟板胶10克、肉苁蓉10克。兼有心气不足,见有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者,加石菖蒲l0克、酸枣仁l0克、人参3克、麦冬10克。若心不藏神、筋失血养,见有目睛直视、时发惊搐者,应止惊急救,可予上方中加入朱砂0.2克、全蝎10克、生石决30克(先煎)、钩藤30克(后下)。解颅若兼有水邪上犯,大便稀溏、舌苔厚腻者加猪苓l0克、桂枝6克、炒白术l0克;若兼有热毒壅滞、发热气促、面赤唇红、溲赤便干、脉弦数、指纹紫滞者,去熟地、山萸肉、鹿茸,加连翘心15克、灯芯6克,另以犀角磨汁兑饮。 (二)外敷药物 1.加味封囟散:柏子仁120克、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各30克,共研细末, 每用60克,以猪胆汁调匀,按颅裂部位外敷,干则润以淡醋,三日一换。适用于解颅。 2.皂角膏:皂角1500克、艾叶60克、康香1~1.5克。选择胖大无虫蛀的皂角,去籽研细,和艾叶放锅内,加水7500毫升,武火煎煮2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将滤液加热浓缩,不断搅拌,当药液表面起大花时,即不断用小铁铲铲动药液,以免药液在铁锅上粘连过多,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扯出3~5寸长的粘条时,将锅离火,稍冷后放入麝香,搅拌均匀,装入瓷质容器内备用。将患儿的头发剃去洗净,将皂角膏均匀地涂敷于整个头部,颅缝和前囟涂药稍厚,用白布将整个头部包扎严密,再用胶布固定。每两个月更换药膏1次,共用3~5次。药膏涂后,患儿可有哭啼不安,一周后,小便增多,三周后可见疗效。适用于解颅。 3.乌附膏:雄黄6克、川乌、生附子各15克,共为细末,用生葱去根,叶切细, 杵烂,入前药末,同煎作成膏,每晨空腹贴囟陷处。 4.赤小豆粉:将赤小豆研为细粉,酒和涂舌之上下,一日1次,用于语迟者。 施治要点: (一)解颅除主要责之于胎元不足、肾气亏损之外,水饮、痰浊.热毒、瘀血等亦可成为致病因素及病理产物,故治疗方面除补肾益髓外,还应根据临床见症,注意佐用利水、化痰、清热、散瘀等法,其中利水一法,临床常相伍运用,因肾主水,肾虚则水泛。 (二)本证在病变过程中,常因下焦亏虚而动风,临床上见有目睛直视,时发惊搐者,应急予止惊处理。 (三)本证属虚候,一般病程较长,虚证难补,治疗本证贵在坚持,在内服中药煎剂的基础上,可取有效方剂制成膏剂、散剂、高浓缩口服液等,以便长期服用,同时应配合外敷、针灸推拿等多方多法。 |
中药 | |
针灸 | 1.解颅:主穴以百会透四神聪、风府透哑门、风池透大抒,大椎直刺,让病人低头,将针尖微向上刺1.5~2寸深。配穴以三焦透肾俞、水分透中极、足三里透阴陵泉、阴陵泉透阳陵泉、阴陵泉透三阴交、三阴交透复溜。 以上穴位可根据病情分组轮换,一般是主穴每日均取,配穴交替使用。开始每日2次,强刺激,至尿量及尿次增多后,改为中等刺激。头围见小,症状消失后,为每日或隔日1次,弱刺激,连续一个月。持续治疗,不宜间断,应注意行针安全。 2.五软:①针剂:取风池、天柱、大杼、外关、手足三里、阳陵泉、心俞、肾俞,轻刺重灸;每日1次。 ②耳针:心、肾、脾、脑干、皮质下,隔日1次。 ③穴位注射:足三里穴位注射5%当归液,每次0.3~0.5毫升,隔日1次,20日为一疗程。 3.五迟:艾灸足两踝,每次3壮,日1次。或灸心俞穴,每次3壮,针刺三分,日 1次。还可针刺神门、内关、大陵、心俞、脾俞、灵道穴,每选2~3穴,中等刺激,不留针,日1次,以上适用于语迟者。 针刺肾俞、命门、环跳、大杼、绝骨、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每选2~3穴,中 等刺激,不留针,适用于五迟中立迟、行迟者。 |
推拿按摩 | 1.解颅:补肝胆1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10分钟,清六腑5分钟。下肢软 弱无力者加揉二人上马5分钟,摇头啼哭加揉小天心5分钟,一窝蜂5分钟,掐四横纹各1分钟。捏脊疗法适用于五迟、五软患儿。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除富于营养,利于消化吸收外,所含钙磷比例比较适当,吸收利用好。按时添加辅食。予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既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又增抗御疾病的能力。应多吃鸡蛋黄、骨头汤、肝类、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2.五迟、五软多见于现代医学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影响维生素D3在皮肤中的合成而引起的。应多让小儿户外活动,特别冬天应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促进骨骼肌肉发育。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